
这是知名艺术自媒体人“意公子”的意外之著,是一本面向中国艺术爱好者的艺术类普及读物。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将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至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为我们展示了陶器、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等近百件绝代佳品,讲述了艺术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
※ 此文本仅作习读之用,禁止转载,如侵联删。背景音乐选配了三首纯音乐,顺序循环播放即可。为方便朗读,个别字词分段做了微调;建议读出章节标题;此篇分为22个段落。
大话中国艺术史
作者:意公子
1.
第六章 五代及宋朝艺术 黄金时代,来了!——中国艺术的不惑之年
四十,是人一生最佳的年纪。他有年轻人的体力,有年长者的智慧。中国艺术走过千年,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最佳时刻——五代及宋朝的艺术。
我们在上一章最后一篇讲到《五牛图》的时候,提到了唐朝一个尾大不掉的问题,藩(fān)镇割据。各个藩镇之间要么联合起来威胁中央,要么互相攻伐你争我夺。连年的混战导致民不聊生,最终,黄巢的农民起义吹响了唐亡的号角。他的部下朱温叛变归唐,不仅把自己的老东家给灭了,还顺便逼得唐帝退位,自己当了老大。至此,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好在这个分裂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53年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yìn)一统江山,历史进入了宋朝时期。
以往,一提起宋朝,可能更多人想到的是“积贫积弱”,并不如唐朝富庶和强大。但事实上,宋朝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首都东京(今开封)人口百万,也是当时最大的国际大都市。有一种说法是,宋朝鼎盛时期的GDP,占到了全世界的1/5以上。
2.
也许是吸取了唐亡的教训,赵匡胤称帝后,就“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可能存在的藩镇威胁,使得军权全部归于中央。同时,从北宋开始,皇帝们就大力发展科举制,通过这种全国统一考试来选拔优秀的苗子出仕为官。就这样,优秀的文人都成了天子门生,再分派到各个地方去做行政长官。于是我们看到,之前汉朝的士族门阀没有了,唐朝的藩镇军队消失了。读书人欢欣雀跃,无论你年纪多大,只要是个人,都可以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实现自己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愿望。因此,宋朝的文化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有三样都诞生在宋朝,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生活在宋朝。
同时,宋朝还取消了唐朝把居民区和商业区划分的“坊市制”,使商业活动和居民生活融为一体;皇帝还废除了宵禁,让宋朝的夜生活一度无比丰富。这就使得宋朝的商业和小手工业蓬勃发展,艺术也不再是帝王将相和王公贵族的私有产物。
我们在这一章节,将和你一起感受中国艺术在这个黄金时期里的巅峰之作。同时你还能看到,当艺术走入成熟,它将分裂出更细致的类别、流派和风格,甚至,成为后世沿袭和创作的榜样。
3.
我们先来说说人物画。
在传承唐代余脉的基础上,五代和宋朝人物画的题材范围又有所扩大,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了绘画的主题。人们开始喜欢画罗汉、画观音。而在绘画趋势上,五代和宋朝的绘画更注重通过生动的表情来表现人物性格和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而他们的体貌审美,也从唐朝的丰腴(yú)婀娜,走向了宋朝的纤细温婉。
五代的顾闳(hóng)中、周文矩,都是人物画的一把好手。我们今天欣赏他们的作品,与其说看的是文人贵族的生活,不如说,看的是画家在画里隐含的政治博弈。就像这幅《重屏会棋图》,画里的许多细节都透露出一种政治信号,有人甚至说,这是一幅皇位继承的顺序图。你仔细看看?
在宋朝的人物画中,还有一部分作品很特别。例如这张宋代的人物画,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在主人公背后的屏风上还挂了一幅他的个人肖像。这幅个人肖像,有可能是主人的自画像,也有可能是主人请别人画的一幅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挂在房间里的正中央,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可以时时观看。
《重屏会棋图》 周文矩(五代)故宫博物院藏
4.
《无款人物》 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我在上一本《大话西方艺术史》里讲到西方自画像之父丢勒时曾提到,自画像的出现,其实是人们开始关注自我价值的强有力的证明。而将自己画成肖像,挂在书房或大厅里头,这在宋代士大夫群体中其实是很常见的事情。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在家里都挂有自己的肖像画。所以,宋朝文人圈开始流行个人肖像画,其实也是大伙开始强调自我的价值,并开始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一种体现。
不仅如此,到了宋朝,随着商业的繁荣,人物画也不再是帝王和神的专属。它慢慢走向了民间,在主题上也越来越市井化。于是,我们得以通过他们的绘画,感受宋朝人民的生活。
《货郎图》 局部 李嵩(南宋)故宫博物院藏
不仅有大篇幅描写城市居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还有以单个主题展现宋朝人民生活一角的人物画:他们画医生、画儿童、画货郎,甚至画提线木偶艺人在街上的演出。
同时,宋朝的人物画在技法和风格上,除了沿袭唐代的工笔、白描以外,还发展出了水墨大写意的画法。最典型的,就是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和《李白行吟图》。
5.
画家只用了寥寥几笔,就画出了人物的生动形象。在绘画的世界里,笔墨越少,其实是越难的。他需要画家有足够的观察力,也需要画家胸有成竹,还需要画家对笔墨有很强的控制力。有气力,有意念。梁楷把大写意人物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白行吟图》 梁楷(南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泼墨仙人图》 梁楷(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就是五代和宋朝的人物画发展。
但你知道吗,这个时代里最最精彩的,其实不是人物画。而是花鸟和山水。这是一个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巅峰时代。
我们先说山水画。山水画里有两大体系: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
宋朝以前,原本青绿山水是主流,从隋朝展子虔到唐朝李思训、李昭道再到北宋的王希孟和赵伯驹,然后,就没了。青绿山水自宋朝以后,再无顶流。一直到800年后的张大千。而取代青绿山水成为文人心头所爱的,是水墨山水。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了,颜料也多了,反而这帮人不爱画“带色儿”的山水画了。他们只用墨。而且他们认为,即使是墨,也有“焦、浓、重、淡、清”五色。而这个潮流的逆转,是从五代十国开始的。五代时期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6.
这个时期,出现了荆、关、董、巨四位山水画大师。而根据他们居住地域的不同,山水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风貌。北方山水气势宏大、陡峭险奇,于是我们看见北方画家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tóng)画出来的山水,大山直立,高耸入云,岩石坚硬,枯枝叶落,画作里通常线条勾勒分明,棱角清晰而锐利,展现了北方山河的雄奇特色。
荆、关、董、巨四人,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后人也把他们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而我们观看这个时期的山水画,不仅仅只是分辨和感受南、北之别,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值得注意,就是画中的“皴(cūn)法”。
皴法是古代画家处理物体明暗关系的一种技法,它可以很好地表现山水中树木、山石的脉络、纹理、质地和凹凸等。它有点像西方素描画里的排线。隋唐以前的山水画,大多“空勾无皴”,线条勾勒出山石的形状,然后填色,因此你会觉得它看起来好像很平面,没什么立体感(参见李昭道《春山行旅图》)。等到了五代时期,“皴染俱备”,皴法慢慢定型和发展,这也让中国山水画真正地走向成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