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3267】
读物本·【播音人】齐越·开国大典播音员(播音史四大高峰之一)
作者:羽芽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5612
31
28
34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文摘自网络,作者:杨建民。仅作朗读练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播音人】名目,系上传者所为,与原作无关。为方便整理收录多名作者文章,给众名家的故事定的一个统一名目,进而形成系列,也便于读者检索。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3-01 00:11:57
更新时间2023-03-01 18:48:24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1.  时间:1944,1945……

地点:城固县文庙边侧一条窄小而泥泞的陋巷,当时称“大学巷”。陋巷里一个小小的院落。院落内一棵青青的树……

其中的一间茅屋,住着一对青年夫妇。从他们家里,常常传出两个高声朗读外语的声音,“那么浑厚清灵,如一曲合唱……”不久,在朗诵声中,“还融合着稚嫩的婴儿的笑声。我常常立在门口那棵树下激赏地听着这个新的小家庭的生活旋律” ,这是诗人牛汉的话。茅屋内土墙上,是一幅墨笔画的鲁迅速写;鲁迅像下面,挂着一只珍贵的手表,是茅屋主人的父亲留给他的纪念。

2.  这对青年夫妇,就是后来成为著名播音员的齐越和他的妻子杨沙林。婴儿是个女孩子,她的名字叫齐虹。这个名字是父母亲的几位朋友一块儿为她取的。当时大家正在传看一部由曹靖华翻译、苏联瓦西列夫斯基所著的长篇小说《虹》。“对于窒闷地生活在黑暗里的人,横跨天空的虹是一个多么富于理想色彩的意象啊!”

 

3.  当时的齐越,用的还是“齐斌濡”这个名字。他读的是西北大学外语系。外语系当时只设了英语、俄语两个组。读“俄语”的,按照比齐越稍后入学的牛汉的理解:“当年在我的心目中,凡学俄语的无疑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绝不会有一个盲目学俄语的。”因为学习俄语,在学校时,学生也会受到校方政治上的“关注”;毕业之后,又很难找到一个好职业,所学大都改行。更有甚者,一些激进些的学生,临毕业时,如果没有遭到逮捕,也会急匆匆地逃亡。这当然是因为苏联这个“红色”国度的影响。可是,齐越读的就是俄语。

 

4.  据一位同学回忆,齐越不但在俄语组,在外语系,就是在整个文理学院,也是极引人注目的。首先,他的外表形象颇有魅力:一眼望去,白皙的面孔隐隐透出几分严肃和冷漠;个子不算太高,清瘦而挺拔,显示出筋骨的力度。走路时头颈直竖,步子总是那么沉稳。他从不左顾右盼,目光采取平视的角度,难得看见他低垂着头走路,一辈子没有看到过。

 

5.  战时的学生,因为战乱及经济等方面因素,衣着相对马虎,头发大都随意四散着。齐越却不论春夏秋冬,穿着总是齐齐整整的。灰长袍十分合体,咖啡色的长围巾一前一后“搭着”,颇有“五四”一代青年风范。头发不浓,却梳得一丝不乱,“全校一千多个学生之中很少有如此正规的发式”。齐越出身在一个大城市中的大家庭。这种家庭的教养,一旦根植,就会成为终身的符号。

 

6.  其实当时多数学生都是靠战时救济。1945年冬天,齐越穿了一件青年会发的救济穷学生的灰色棉大衣。因为是发的,穿起来并不很合身。牛汉也领到一件,穿起来觉得十分“寒酸”。可齐越却在上面用一条雪白的丝质薄纱布“搭配”着,围在长长的脖子上,映衬着微微黑起来的络腮胡子,还是比他人显得别具一格,有“风度”一些。除去注意仪表,齐越的腋下,常常是夹着厚厚的讲义和书籍,很少见他甩着手游游荡荡走路。显然,读书陶冶了他的精神。低齐越一级的牛汉后来回忆:“当年曾有人对我说,他(齐越)这副外貌形象(包括动态)最能代表俄语组学生的精神风格。话里虽然带有些嘲讽,却也准确地概括出俄语组学生的时代特征。”

 

7.  这么看来,齐越是个如其名字一般风度翩翩的儒雅君子了。不!他的内在,却不但不是一个“冷漠的人”,而且是一个个性热烈得冒烟,一点就着的火热青年。一位同学见到这位久仰的学长,谈得投机后,便告诉齐越,你的样子我一直有些惧怕。齐越不辩解。同学说,你很像“巴扎洛夫”(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父与子》中的男主人公。一个性格刚烈的理想主义者),齐越不动声色,仿佛不是说他。可同学知道,齐越还是很认可这种说法的。齐越和很近的朋友,一旦深入交谈,便激情四溢起来。同学们很快“识破”了他表面淡漠下的“火热”。1944年上半年,学生对食堂的财务有意见。当时的自办食堂管理员,是一个三青团区分部的干事,学生们与他争吵一番后开打。三名参与打架者,就有齐越。他和牛汉及另一个名何自勤的学生,把那个食堂管理员打得鼻青脸肿。齐越等还因此受到记大过处分。这其中或许有朋友间的义气,可齐越的参与打架,也应该与内在性格相关。

 

8.  尽管后来齐越成了全国著名的播音员,可在当时平常情况下,包括很近的友人,也不大看得出他所具有的嗓音天赋。因为在一般情形中,齐越并不多发表意见,不是那种多言善辩,场面上活跃的角色。平常说话时,甚至“不算流畅”,给人一种滞重的感觉。他的声音,平常只有在细心体会时才容易把握。齐越的好友,诗人牛汉在后来写成的纪念文章中这样说:“但是,他的确有天赋的播音才能,他的声音具有宽阔而丰厚的音色和音域,既有力度,又能带出真实的情绪。他似乎不是用嘴唇发声,他的声音发自他跳动的心脏与起伏的充满血气的肺叶。……他的声音落到了人的心灵上,有着特别的附着力和渗透力,仿佛带有热血的黏性。”其实真正艺术家,往往不是一下子能看出的。他一定要在某种场合,某种可以发挥时才突显出来。齐越的嗓音天赋,“特别在大声说话时,更能显示出他声音的厚重感和朴实的艺术气质”。并且“这不大可能是后天练的或由模仿而形成的那派表演技巧”。牛汉说:“我相信他的声音素质和艺术个性是天生的。”当然,天才的特质是难以掩饰的。他总会在某种机缘下表现出来,震撼他人。

 

9.  当时大家学习俄语,齐越常常在家里用俄语朗诵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歌。那时,才真正体现出齐越的嗓音及朗诵天赋。莱蒙托夫有一首短诗《帆》,青年人都喜欢其中那种不屈的倔强形象。齐越曾朗读过自己的翻译,也常常朗读他们老师余振的译文:

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什么,在迢迢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它的故乡?……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