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341】
读物本·【说书人】王少堂·扬州评话大师的璀璨人生
作者:羽芽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6534
0
1
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文摘自网络,作者:丁邦元。仅作朗读练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说书人】名目,系上传者所为,与原作无关。为方便收录多名作者文章,给众名家的故事立的一个统一名目。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2-27 22:25:51
更新时间2023-02-28 16:38:33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1.  王少堂(1889~1968),扬州评话大师,扬州王派《水浒》传人,中国曲艺协会原副主席。其父王玉堂是王派《水浒》的优秀名家,王少堂是他的亲传弟子,不过王少堂说书的技艺比其父略胜一筹,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将古典名著《水浒》演绎得天衣无缝,成为扬州评话界的艺术标杆。

在《水浒》原著中,用墨最多、人物性格最鲜明的是宋江、卢俊义、武松、石秀、鲁智深、林冲等六位豪杰。关于他们闯荡江湖的人生经历,散见于全书,经过历代说书人的不断丰富加工,进行艺术再创造,以人物为线索,遂演变为“宋十回” “武十回” “鲁十回” “石十回” “卢十回”和“林十回”。

 

2.  评话《水浒》源于《水浒》,又不囿于《水浒》,它比原著更口语化、通俗化、生活化、形象化。为了使评话《水浒》更形象,接近生活,王少堂下足了功夫。他曾向书法家、金石家拜师,甚至向动物學习,让评话中的人物、场景、动作、眼神等更生动传神。当他还是少年时,说表能力就出类拔萃,说书时座无虚席。待他正式登台时,各书场老板都争相邀约,书客更是济济一堂,百听不厌。鉴于他高超的评话水平,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

 

儿童时代被誉为说书小才人

3.  儿时的少堂,虽然身材瘦小,但人长得很精神,聪明懂事,记性尤佳,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加之口齿流利,颇具说书天赋。7岁时,他略识一些字后,父亲王玉堂就教他一边读书,一边学说书。父亲教的书目是王派的《水浒》。从他的伯父王金章开始,王家就将《水浒》作为王派《水浒》的传统节目,世代相传。到王少堂这一代经过不断充实、丰富、修改,《水浒》中的几个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情节也更加精彩,其中插科打诨特别多,而听众对这些口头艺术特别钟爱,甚至常常发出笑声。当然这些插科打诨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根据书中的情节或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派生出来的细节,形成有趣的笑料。这样做说书人越说越来劲,听众越听越入神,书场老板当然最开心,皆大欢喜。在潜移默化中,少年王少堂也喜欢在说书中掺杂一些笑料之类,以引起听众的兴趣。

 

4.  由于时代的局限,少年王少堂上的是私塾。虽然老师很严厉,但由于他聪明,成绩优异,从没被老师打过手心。因背书他能倒背如流,默字一字不差,反而经常得到老师的夸奖。

也许他天生就为评话而生,从7岁开始。每当放学回家,父亲就教他一段《水浒》,父亲说几句,他就跟着学。他从小就崇拜英雄人物,对历史上的侠客豪杰充满敬意。《水浒》中的英雄人物是他心中的榜样。因此他抱着无限敬佩的心情学习评话。基于这种认识,他学习评话很快。在言表的同时,加上动作、眼神,将人物刻画得像模像样。偶尔的初试“牛刀”更让他在同学间名声大振。

 

5.  一次老师有事外出,同学知道他是王派《水浒》的后代,叫他演绎一段武松打虎,他大胆走上讲台,从身上拿出一块“醒木”,在桌上使劲一拍,大声说道:“诸位听众,请听王派评话《水浒传》景阳岗武松打虎。”台上,他妙语连珠,说得眉飞色舞,台下,同学听得如痴如醉。过后大家都称他为“说书小才人”。当时,师母也情不自禁地听王少堂说了这段故事,觉得王派《水浒》有传人了。

老师回来后,师母将王少堂讲武松打虎的事情说给他听,老师心里痒痒,也想听王少堂的评话究竟说得如何,见识一下他的本领,可又不好意思明说。

 

6.  机会到了。一次,王少堂与别的同学为小事吵了起来,并且互相动了手。同学将此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说:“罚每人打手心十次。不过,如果王少堂讲一段评话《水浒》,可免打。另一位同学照打十次不误。”王少堂义气地说:“除非双方都免打,否则,情愿受打。”老师同意了。同学无比感激王少堂的宽宏大量、侠骨豪情,师生们对王少堂更是敬佩有加。

 

7.  因为上次师母听过王少堂的说书,当听说他又要说书时,赶紧丢下厨刀从厨房里出来。后来,师母有时还邀请街坊邻居一起来听。听众无不对王少堂的说书给予赞美,有时人多私塾容不下,就到大厅里,以至他的说书成了私塾里的保留节目。同时也让王少堂有了说书的表演场所,锻炼了他的说表能力,提高了他的说书水平。他说书时,经常是人头攒动,听众宁可站着听,也要将书听完。听完后,大家还沉浸在故事中,津津乐道于亲朋好友间,将之视为茶余饭后的美谈。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