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853】
读物本·【播音人】费寄平·谈话式播音的特质(播音史四大高峰之一)
作者:羽芽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8469
7
24
15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文摘自网络,作者:刘宇。仅作朗读练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播音人】名目,系上传者所为,与原作无关。为方便整理收录多名作者文章,给众名家的故事定的一个统一名目,进而形成系列,也便于读者检索。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3-01 00:02:38
更新时间2023-03-01 15:46:23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1.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的广播播音史上呈现出了至今仍让人叹为观止的四大艺术高峰。齐越的“朗诵式”播音,气势磅礴,豪放洒脱;夏青的“宣读式”播音,端庄严谨,铿锵隽永;林田的“讲解式”播音,清新流畅,娓娓动听;费寄平的“谈话式”播音,宽松和蔼,亲切爽快,这些播音大家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播音语言样式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在给听众带来美感享受的同时,更激励和影响着几代听众。他们在中国广播播音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作为播音四大家之一,费寄平开创了独特的“谈话式”播音样式,为业界和听众所赞赏。所谓“谈话式”,是播音的表达方式之一,它不仅吸收了播讲方式中的吐字准确规整、富于音乐性之长处,同时也吸收了生活口语的亲切自然和机敏灵活等优点。这种方式,语言流畅,语句松紧变化大,吐字灵巧,交流感较强。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播音方式逐渐多样化,费寄平的“谈话式”播音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0世纪90年代以来,谈话式播音更多的体现在主持类节目中,经过不断创新,呈现出新的特点。播音员、主持人们努力使用“生活化语言”,力图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状态比过去亲切、自然了许多,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

 

3.  但是由于许多主持人误解了“生活化语言”的真正含义,在“谈话式”播音样式的把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丝毫不加任何修饰的使用生活语言的原生态,表现为语音不准、用词不当、语流不畅等现象,让人感到语言传播的品位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因此,我们研究播音前辈费寄平所开创的“谈话式”播音样式,特别是前辈的创作思路、创作理念,对于当今播音主持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费寄平的播音经历

4.  费寄平原名费淑瑛,满族人,解放区广播工作者,1929年6月24日出生于北京。费寄平自幼受过很好的家教,她爱好广泛,尤其喜爱翻阅书籍,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她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辅仁中学、燕京大学的求学经历为她的思想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她追求进步思想,在进行ge命工作的过程中,认识了后来成为她终身伴侣、对她影响至深的王兆臻同志。王兆臻将费淑瑛改名为费寄平,有寄托平安的含义。

 

5.  1949年初,费寄平在齐越的介绍下进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她的播音生涯。1952年被派到前苏联莫斯科广播电台任华语播音员,后担任华语部播音组组长。1959年回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继续播音工作;1984年离休,1990年1月7日因病在北京去世。

费寄平的播音创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初-1952年,费寄平进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主要从事记录新闻的播音工作。她继承和发扬延安广播时期的ge命传统,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革命工作的一部分。

 

6.  第二阶段:1952年10月-1959年,此间,费寄平被派到前苏联的莫斯科广播电台华语部工作,主要对中国听众和东南亚华侨广播。这段时间对于费寄平“谈话式”风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莫斯科的那段日子,费寄平各种类型的节目都播,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特写,录音报道等等。受前苏联功勋播音员托别士等人“播音要像日常说话”的播音观念的影响,费寄平尝试着用生活化的语言给大家“说”,而不是“念”。在播音实践中,用自己的自然音区来播音,并不断探索生活化的语言规律来丰富自己的播音语言,逐渐形成“谈话式”的播音风格,播音创作趋于成熟。这一阶段是费寄平播音创作最为辉煌的时期。

 

7.  第三阶段:1959年-1976年,费寄平播音创作的困惑迷茫期。在莫斯科的多种体裁的播音实践经历,一度为费寄平后来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挑大梁的播音员之一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自1959年回国以后,费寄平便承担起了包括《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等重要节目的播音工作。不仅新闻节目,而且其他类型的节目如电影录音剪辑的解说、文学节目等,她都播得相当有特点。其独特的嗓音,富有魅力的语调,给当时的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8.  20世纪50年代,费寄平特有的“莫斯科调”一度成为同行们纷纷模仿的典型。但由于当时中国正值“群情激奋”、“斗志昂扬”的大跃进时期,费寄平那种低缓沉稳的声音、轻松委婉的表达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合拍,她的播音开始受到争议,加上回国以后身体一直不好,她的播音工作就此逐渐减少。她也曾经尝试着改变自己,把声音拔高,但却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她感到无奈和彷徨。进入文化大ge命阶段之后,费寄平逐渐远离了她心爱的话筒。

 

9.  第四阶段:1976年-1984年,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拨luan反正和部署改革的时期。这一时期,费寄平的谈话式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而她也开始逐步从理论上来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比如她的《播音基础理论探讨》一文,从六个方面对播音基础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针对当时大家对“播音腔”的不满,对于降调问题的讨论,她写了《我对改变播音腔的一些想法》一文,对如何解决播音语言与生活语言距离较远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地思考。

 

10.  粉碎“四ren帮”以后,费寄平的播音特点才得以重新展现。她的播音观念是追求生活化的播音语言,追求与听众心与心的交流,这种播音语言与听众的内心期待相吻合,这种交流是平等的,是亲切的,是诚恳的,是自然的。此阶段她的“谈话式”播音风格开始重新被更多的人所认可,但遗憾的是此时她已到了该离休的年龄。

 

二、费寄平的播音创作理念——语言要生活化

11.  “谈话式”播音风格是费寄平根据自身条件和自己的播音审美追求不断探索、逐步形成的,她的播音宽松和蔼,亲切爽快,“感情往深里走”,体现出宽厚、含蓄、深沉、大气的风格特点,这使她的语言“易入耳、能入心”。在她的播音创作生涯里,其“语言要生活化”的创作思想始终贯穿在她的创作活动过程当中。

 

12.  费寄平认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播音也应当根据不同的生活场景,采用合情合理、不矫揉造作、与事件相吻合的语调。播音调门儿的依据是生活的真实……播音语言既不是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态的照搬,又不是脱离生活语言的‘越级’语言,不管你如何创造,只要脱离了生活,都是令人不能接受的。这个道理和演员演戏‘要像生活,而又不是照搬生活’一样。”

 

3.  基于这种播音创作理念的追求,她的语言特点呈现出生活化的味道。听她的播音,你不会觉得那是在“念”稿,而是一种生动、准确、鲜明的语言,是一种经过了艺术加工的生活化的语言,是高于生活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比当今,我们现在的一些播音员、主持人虽然也在追求生活化,但只流于生活语言的形式,语言拖沓、絮叨,缺乏语言本身的艺术魅力。

 

14.  费寄平的播音是以日常的生活语言为基础,但又比日常生活说话更准确、更鲜明、更生动。她的语言是生活化的,是亲切、自然、朴实的;她的语言又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变化的。她认为生活那么丰富多彩,为什么我们反映生活的语言那么干瘪呢?在她的心里,永远记着老局长梅益说过的一句话:“播音员不只是党的宣传员,还要做一个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家。”

 

15.  费寄平认为语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她的播音尽量向生活靠拢,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但她又能够有意识的从生活中去寻找规律,洞察人们在生活中的丰富表现,摸索各种特定情况下的语言规律。她认为,“播音员应当把稿子上的‘字’语言化,而不应当使我们的语言‘字’化”。她非常注重从生活中去提炼语言,进行语言的再创作。而向生活靠拢,向生活语言学习,不是说播音语言要等同于生活语言,它不是完全生活用语的照搬。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