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蜚声评弹界的苏州评话演员张鸿声(1908—1990),16岁辍学拜评话响档蒋一飞为师,学说长篇评话《英烈》,并在三个月后就顶替老师上台“破口”,以“噱头”初露其诙谐幽默的天赋。由于张鸿声深知评弹演出中“无噱不成书”、“噱乃宝中宝”的诀窍,所以他在长期的实践中,结合社会现象,创作了大量的“噱头”,活学活用,现场发挥,博得新老听众乐此不疲。所以,他被同道与听众一致公认为“噱头大王”。
自古英雄出少年
2. 1908年,张鸿声出生在苏州阊门外一个普通的人家。苏州是江南评弹发源地,书场茶楼遍设,书坛名家辈出,单阊门外就有汇泉楼等几家专供评弹艺人说唱的茶楼。小鸿声从小就被艺人们绘声绘色的说表,动听入耳的丝弦之声所吸引,所以,读小学开始就听书了。听书要买筹,三个铜板或六个铜板一根筹。他家境贫困,能读上书已经不容易了,哪还有零钱买筹,只好站在书场外听“转书”;有时帮茶楼职工卖卖筹,卖完筹后可以免费进去听一回书,因此,他就经常利用课余或假期的时间到茶楼去帮忙。那时,什么书小鸿声都要听:评话要听,弹词也要听;坏书听,好的书也要听。一下课就往书场跑,他被名家精湛的书艺,起伏跌宕的书情迷住了。一遍又一遍地听后,有些书目章节都能背出来,闲时摆起架子居然也能说说,成了同学和邻居的“说书先生”。有时说说忘记了书情,就凭自己的小聪明胡乱编下去,“听众”们照样听得津津有味。
3. 小鸿声读到高中二年级时,因家贫交不出学费而失学。失学后,干脆整天听书去了,白天听完,晚上接着听。1924年,他16岁,娘对他说:“也该找个出路了,今后打算学啥?”小鸿声嗝也不打,答:“学说书”。虽然平时也听弹词,比较起来他还是欢喜评话,因为如果学弹词,既要学乐器又要学唱,难学好。于是决定学全靠说和起角色的评话。选择什么书目和跟哪位先生学呢?有两位父亲的朋友认为小鸿声是个聪明活络、嘴又快的人,倘若拜个先生也是个活络人,将来要学不到真本事的。建议去拜蒋一飞老师学说《英烈》。因为蒋一飞老师是老实人,当时与叶声扬、许继祥齐名,听众赞他们是说《英烈》的三鼎甲。小鸿声就听从长辈的建议,拜蒋一飞为师。但拜师是要送拜师金的,娘东借西凑总算弄到50块大洋,拜了蒋一飞为师。
4. 娘在筹借拜师金时,有人在背后说张鸿声坏话,说他这个人没有长性,学不好的,无非白浪费几十块大洋。张鸿声听了很气愤,为争一口气,干脆贴饭钱住到老师家里去学。在老师家中,师母把他当小佣人使唤:带孩子,做家务。说起来是与老师一家同桌吃饭,可每逢吃“好菜”时,太师母(老师的母亲)总要提醒小鸿声:“这是你先生欢喜吃的”。意思就是不能吃不能动的。生活上吃的苦一言难尽。但更令小鸿声暗暗叫苦的是,老师却从不给他排书,更不要说教书了,跟老师学书就是每天跟他上书场听他说书,听完就回家,老师也不问。要想吊吊嗓子,师母也反对,说家里不能吊嗓子,要吵先生休息。没办法,小鸿声只好每天天不亮起床,跑到北局的土坡上去吊嗓。当年的苏州北局,土坡很多,还是苏州的骡马市。张鸿声天天去吊嗓子,学“八技”。约练了两个月后,骡马市的马一听到他学的马叫,就一道叫了起来。小鸿声见状,心里高兴极了。每天吊完嗓子,要急匆匆赶回家做家务,然后侍候老师起床,吃早饭。
5. 上书场听书,老师是不允许将书记录下来的,理由是:记了书,以后脑子不动了,没长进。其实是老师怕徒弟将他书艺学到了手后,他就没生意了,因此处处要留一手。为此,小鸿声想出一个办法,弄一块小木板,上面压一张白纸,再拿一支短铅笔,每天听书时,偷偷拿小木板放在膝盖上,把拿笔的手缩进长衫里,一面听,一面记,可是记不全,只能记条书路,又记得歪歪斜斜,模模糊糊,回家拿出来看,有时连自己也看不明白。靠这样记也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全神贯注地听书,靠脑子硬记一部《英烈》。硬记也有诀窍:先记人名,元朝的主要人物,朱元璋部下,十二邦王和有名的文臣武将;其次记书中人物的相貌,武将手中的武器,还有官衔。然后小鸿声将书路分四大节,十几个小节。最难记的是书中的赋赞和开词,老师在台上念,有的字听不清,又不能问,只好今天记两句,明天记两句。碰到别的学评话的艺徒,再问问他们,或是借他们的赋赞和开词本子抄抄,拿回家来再自己默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