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们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走进大文豪
苏轼的一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东坡的诗词大家都很熟悉,但关于苏东坡的一生,大家可能就没那么清楚了。不过对于这样一位传奇的大文豪,想必大多数人还是很有兴趣去了解的。
2、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在《苏东坡传》这本书里,林语堂以时间为轴,按照“童年、青年、壮年、老年以及终了”等不同阶段叙述了东坡居士传奇的一生。本书的开篇——“文忠公”部分。
3、文忠公的人格——作者在书中说道:“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何出此言?一方面,东坡居士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坚定不移,有常人所不及的坚韧不拔之志,他的人品道德构成名气的骨干;而另一方面,东坡居士诗文书画具有绝伦之美,构成了他精神的骨肉,人常说“字如其人”,如此风雅的书画也是风雅之人格的体现呀。
4、众所周知,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在政治得意之时,他从没有搞过权力斗争、拉帮结派,而是心系百姓、为普通大众发声;在被贬流放后,他从不抱怨,依然乐观向上,即使再大的困难也没有改变过他的意志。在王安石变法后,虽然持反对意见的他被贬外放,但是当他在地方亲眼看到变法对百姓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时,他还是义无反顾地上书陈情。
5、流放海南,是他一生最大的低谷。但是在他写给朋友的信里,他丝毫没有自怨自艾的意思:“尚有此生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煎”,透露的都是豁达与豪迈。可见他的人生的快乐来自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而这一切,都汇聚为了东坡居士高尚的人格。
6、文忠公的诗文——首先,高尚的人格是诗文备受推崇的前提,因为我们不会从内心爱慕崇敬一位品格低劣的作家,即使他的文字再怎么才华横溢。而苏东坡自身的浩然正气也正使得他的作品不同于那些华丽柔靡的作品。在评价苏东坡的写作风格上,他自己说是“行云流水”,即不求外在的规矩和约束,文章自然而飘逸,从而“不求而自至”。而作品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根本原因或许是给读者传达了一种乐观的精神。
7、当时,欧阳修每次读到苏东坡的作品,便“欢乐终日”。宋神宗读到他的作品,也必定“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从古至今,他的诗文中的乐观之气一直在感染着我们所有人。能写出如此诗文,离不开苏东坡天赋的才气。一是他的诗文永远如此清新自然,行云流水而不知所至;二是他的诗文开拓了新的疆域,不同于以前那些闺怨相思的婉约词,他开始将哲学道理、禅宗思想、人生感悟写进他的那些豪放词里,开创了一代先河;三是他写诗之快、思想之清新、典故之恰当常常是他人所不及的。因此,苏东坡才有如此传世不朽的诗文。
8、然而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苏东坡的一生写出了那么多传世作品,却也因为诗文获罪无数,典型的就有乌台诗案。因为苏东坡一生政绩斐然,为官也清廉,所以他的政敌们都找不到政治上的过错去打击他,于是他们从他的诗文下手,断章取义地曲解苏东坡的意思,指责他在文章中表达对朝廷的不满甚至造反之意。尽管如此,苏东坡也从来没有停下过他的笔,“也无风雨也无晴”,或许是他人格的最真实写照。
9、文忠公的政治生涯——“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当政年间长大的,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时遭遇贬谪”。因此,苏东坡的一生也是北宋国运由盛转衰的历史。他亲眼见证了北宋如何因为朋党之争而衰微,小人当政,国力耗竭。在他的青年时期,朝廷上有许多贤臣,诸如韩琦、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等等,但是后来这些贤臣便渐渐凋零,有的被政治迫害,有的终老而死。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奸佞小人,尤其在王安石变法时为盛,此后,朝廷的政治生态便污染得越来越严重。
10、而苏东坡的政治生涯也正随着当朝的政治环境的改变而起落。仁宗时,他被皇帝认为有宰相之才,因此也顺理成章地被重用;神宗时,由于王安石等当政,苏东坡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备受排挤,被贬外放;仁宗时,一开始因为皇太后的庇佑和赏识,苏东坡得以政治得势,但后来皇太后死后,仁宗听信小人谗言,又将他流放……因此,苏东坡的政治生涯可谓是命运多舛,在这一次次起起落落中,他也渐渐领悟人性,看懂世道,直到生命的最后尽头。
11、整本书下来,林语堂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伟人的传奇一生。在他的笔下,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坚韧不拔之志,达观乐天的人生哲学,这一切铸就了他一流的人格,而这高尚的人格也奠定着他传世不朽的诗文。
接下来我们再读有关苏轼“童年与青年”的部分。“人的一生要系好第一粒扣子”,童年和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奠定人格基础的重要时期。苏轼之所以在后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自然是离不开小时候受到的各种影响。
12、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在四川省眉州的眉山镇。当时,苏轼的祖父还健在,祖父虽不识字,但是人品高尚。在饥荒年代,他会把粮食分给他人,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农闲时祖父常席地而坐,饮酒谈笑,无拘无束。也许,苏轼日后豁达乐观的性格里也有祖父的影子。他可曾想到,多少年后,他的孙子会为了天下众生而奔走呼号,甚至不惜得罪一切当朝者;他又可曾想到,多少年后,他的孙子即使被贬再多,流放再远,也依然像当年的他一样达观乐天。
13、苏轼的父亲苏洵,作为“三苏”之首,可谓是大器晚成。他到27岁才发奋读书,但依然能在后来名声大噪,不为他那两个才华横溢的儿子所掩盖。这样一位执着追求的父亲,毫无疑问地,对苏轼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像苏洵一向坚持的淳朴写作风格就深深地影响了苏轼的文章,后来欧阳修发动改革文风运动,看到苏轼的文章不同于那些华美之词,便颇为赏识。苏轼从小和弟弟苏辙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他们不仅是亲密无间的两兄弟,更是学习生活一起进步的良师益友。
14、正如苏东坡在诗中写到的“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他们二人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也使得他们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依然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共同走过一生的风风雨雨。苏轼六岁入学,在一个有一百多学童的私塾里,受教于一位道士身份的老师。
15、从小苏轼就显露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备受老师夸奖。十岁时,苏轼就已经能写出不凡的诗句。而且也正是这个时候,苏轼第一次听到了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而且备受鼓舞,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苏轼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开始准备科举考试。众所周知,科举考试要求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熟读背诵经典古籍。苏东坡为此还抄写过经书和正史。得益于此,之后的他在为皇上进谏或者起诏时,都能迅速引经据典。这一时期,算得上是苏轼才华的奠定期。
16、苏轼十八岁的时候,在父母的操办下,娶了当时才年仅15岁的王弗。婚后两年,苏轼和父亲、弟弟一起进京赶考。他们顺利到达京城,也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苏轼兄弟在殿试时都以优等得中。其中颇为有趣的是,苏东坡这个才气纵横的青年,这次在引用历史事例时却疏忽大意,并且在试卷上杜撰了几句话。由于考官担心暴露自己没有读过什么古籍,因此并没有提出质疑,苏轼才得以蒙混过关。然而正当苏东坡的仕途即将开始时,家中传来母亲病重的消息。苏轼只得回家守丧,两年三个月后才能返回继续为官。
17、居丧守礼的蛰居生活大概是苏东坡青年时期最快乐的一段日子了。因为这时的他,没有政务的繁忙,只有美丽清静的自然,与兄弟、妻子生活在一起,平时则野外炊饮为乐,过着闲暇轻松的时光。守丧期满后,三苏又乘舟从水路前往京城。苏轼也自此正式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
18、苏轼的童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从小饱受诗书的熏陶,再加上他本身就资质超群,才华过早地就显现了出来。除了诗文上的造诣,对于苏轼的人格养成,童年时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而苏东坡的青年时期则是他政治生涯的前夜,他像古代无数读书人一样,一步一步走着这个帝国所设计好的路线,并不断地接近他的梦想。此时的他,相信梦想一定能实现,他憧憬着开明的君主和贤良的大臣,他深信自己一定能闯出一番事业。他对他自己自信,对这个王朝自信,对这个国家自信。
19、他刚刚二十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再加上他横溢的才华,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向他敞开,他再也不是遥远的西南蜀地的一个无名之辈。从及第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告诉他自己,他是肩负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百姓也好,国家民族也罢,如今抱负得以实现的时候到了。在他面前,他看到了一望无际的路,而且他坚信,路的尽头一定是光明。于是,他满怀自信地踏上了这条路,一条倾尽他一生蜿蜒曲折的路。
20、再看“王安石变法前的苏东坡”这一部分。在上面我们讲到,苏东坡在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但是就在他从官不久后,这个帝国就迎来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变革,后世有人评价说它挽救了这个王朝,有人却说它提前葬送了这个国家。对于这次在后世都饱受非议的变革,苏东坡自始至终都持反对意见,甚至为此赌上了他一生的政治命运。
21、苏东坡初入政坛,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前。仁宗嘉祐六年,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于是,苏东坡离开京城,告别了父亲和弟弟前往任命地。初登仕途的苏东坡是心神不宁的,他经常和弟弟苏辙互通诗函,相互唱和,以排解心中的忧虑,在激励苏辙的同时也提醒自己,“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第一次尝到了做官的滋味,但似乎不比想象中的要好。判官的职务没有繁重的公务,他一方面感到寂寞与乏味,一身抱负无处施展;另一方面却也使他有足够的闲暇可以外出遨游,或游山玩水,或拜访古迹,倒也乐得自在。
22、苏东坡从一开始踏入政坛时,就显示出了他今后一生的轨迹:既能伏案埋于公文,又能亲近自然;既是一位心忧天下的儒者,又是一位能够独善其身的“隐士”。苏东坡心直口快,说话时从不避讳,也总是真诚待人,总以为别人都是好人,从不去看他人的短处,因此常常“因言获罪”。幸运的是,苏东坡有一位得力的助手——妻子王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