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像交友,一本好书会让我们的心灵少一分孤独。读书的长度是需要锻炼的,当你每天多增加一点阅读量,你自然会习惯。认真品读一本好书,一起走进作者编织的书中世界,一起读书,一起成长。今天我将和各位一起品读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1、年轻的时候谁不想逃离这个庸俗的世界?“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其中的一门知识就是,你将发现对人类的行为感到惶惑、恐惧、甚至恶心的,你并不是第一个。”在开篇部分,塞林格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霍尔顿与潘西中学老师、室友相处的故事,对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和生活现状进行了叙述。这部分在全书中主要起一个背景铺垫的作用。
2、作品一开头便以“我”的口吻指出:“我并不是要告诉你我整个的自传。我想告诉你的只不过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全书的时间跨度并不大,作者将很多笔墨都用在了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上,因而初读可能会略显枯燥乏味,所以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更耐心一点哦。故事开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书的作者塞林格。
3、对很多读者来说,塞林格就是那个叛逆又脆弱的“霍尔顿”最佳代言人。他就像小说里的霍尔顿一样,一直在逃离这个世俗的世界。1951年小说出版后,塞林格一夜成名,一时风光无限。但他自己却很不满意,他甚至还抱怨印在书上的照片看起来“病怏怏”的,他要求经纪人烧掉所有读者来信。后来他干脆隐居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乡间小屋中,成了著名的遁世作家。
4、没有人知道塞林格在隐居期间干了些什么,直到1998年女作家乔伊斯•梅纳德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其中详细记录了她和塞林格持续8个月的罗曼史。乔伊斯在回忆录中写道:塞林格坚持吃安全食品:葵花子、半生不熟的羊肉。这令乔伊斯终日半饥半饱,塞林格要求乔伊斯像他一样与世隔绝。几个月后,塞林格觉得她难以抵制俗世的诱惑,将她逐出家门。
5、2000年,塞林格的女儿玛格丽特未经父亲同意出版了回忆录《捕梦者》,在书中她将自己的父亲描述为令人不快的遁世者,他喝自己的尿,语言含糊不清,以自我为中心,经常辱骂母亲,还对禅宗、印度教吠檀多派、基督教科学派等充满狂热。他的邻居则称,塞林格曾透露他家保险柜里至少还有15本未出版的作品……这段话激发了人们的无限猜想,但是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得清这到底是真是假。
6、历史上似乎从来没有一位作家像塞林格那样至死都如此神秘。他是叛逆的代名词,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了全世界几代年轻人的精神读物,安抚着那些年轻又躁动不安的心。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刚在日本面世时,村上春树还只是一名高中生,在班上一位女同学的极力推荐下,读了这本书。据村上春树回忆,当时的年轻人如果没有读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简直就无法与同龄人进行交流。
7、《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一开始,我们的主人公霍尔顿独自爬到山顶去看自己学校(潘西中学)的主场球赛,但其实他一点也看不下去,因为他遇到了一些麻烦,作为击剑队的领队把全队的比赛用具落在地铁上而使全队失去比赛资格以及因为四门功课不及格还不好好用功而将被学校开除。后者也正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契机。
8、在霍尔顿将被开除之际,他的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表示想见一见他。于是霍尔顿在山顶看过一小会儿球赛后便离开去找斯宾塞先生了。在这里,霍尔顿吐露心声: 嗯,我当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门混账大炮旁边,看着下面的球赛,冻得我屁股都快掉了。只是我并不在专心看球赛。我流连不去的真正目的,是想跟学校悄悄道别。过去我也离开过一些学校、一些地方,可我在离开的时候自己竟不知道。我痛恨这类事情。我不在乎是悲伤的离别还是不痛快的离别,只要是离开一个地方,我总希望离开的时候自己心里有数。要不然,我心里就会更加难受。
9、米兰·昆德拉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我们有时候因为讨厌别离而不愿意待在现场难过,可当我们真正对离别释怀的时候,却不能宽恕自己的缺席和回避。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生死离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