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像交友,一本好书会让我们的心灵少一分孤独。读书的长度是需要锻炼的,当你每天多增加一点阅读量,你自然会习惯。认真阅读每一本书,汲取每一份成长的养分,让我们越来越好。
1、今天我们共读的是来自“文学洛神”萧红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听到“萧红”这个名字时,你会想到什么呢?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她,用诗歌一样的语言,写下《小城三月》、《生死场》、《呼兰河传》等经典作品,在书写里,直面生、老、病、死这些沉重、深刻、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还是汤唯在电影《黄金时代》里所演绎的那个传奇女子,拥有特立独行的人生,经历数次飞蛾扑火般的爱情,一身才华却英年早逝,但芳魂虽逝去已久,文字却代代流传。
2、萧红去世后,诗人戴望舒曾去香港浅水湾凭吊,即兴吟诵了这样的句子,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短短几行字,却饱含深切的惋惜和怀念,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不仅对作家萧红,更对《呼兰河传》——这本被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9名的书籍,更怀有好奇心:萧红,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萧红的童年,有着怎样的故事?呼兰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3、小城呼兰河的生活,有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一个人的童年,对Ta的一生有着怎样的影响?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回忆呢?怎样看待萧红的爱情和人生经历?你生活的城市有着怎样的故事?一个女人,究竟应该怎样过一生?同样是写童年,《呼兰河传》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有什么不一样?《呼兰河传》里有这么一句话,读来让人想落泪: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是啊,人生为什么这么悲凉?或许,读完这本小说,你会有所感悟。
4、静下心来,一起走进萧红笔下的东北小城呼兰河,感受她的童年悲欢、阅读曲折伤感的小城故事吧。在那里,我们将会看到人生另一种形式的悲凉。这本书像一部自传,萧红回忆着出生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当然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不由得人,笑也不由得人……好啦,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笔下的东北小城,去领略散文诗般语言所描绘的风土人情。
5、你的城市,藏着你生活的样子。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是一座怎样的小城呢?呼兰河是一座并不繁华、甚至有一些愚昧的小城,城里的生活单调刻板。小城里 的人们就像植物一样,天真善良,却也困窘狭隘。他们像活在日历里一样,每一天都是努力却散漫的,每一天也都重复而乏味。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经受着风霜雪雨,受得住的就挺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6、 萧红的写作,就是扎根在这样的故乡里。她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并不止于描绘风光,而是立足于“人情”二字。通过不动声色的白描、平实的语言,扎扎实实地把呼兰河小镇人们的日常生活描写得栩栩如生。 同样是写农民的劣根性,不同于鲁迅先生辛辣的夸张讽刺,萧红采用的正是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白描手法,让我们通过对这些底层人物命运的唏嘘,了解到呼兰河人们的善良与局限。
7、呼兰河的人们质朴淳厚,也懒惰自私。街道上的大泥坑,晴天时给周围人家带去蚊虫,路过的人和牲畜有陷进去的危险;雨天则成为足以没顶的水坑,但是没有人想去把它填平,把这个障碍解决掉。 他们愚昧、迷信、落后。他们将一切不熟悉的事物都排斥在外。比如看到那拔牙店铺大招牌上大大的一排牙齿时,只觉得稀奇古怪,出于好奇心停下来看,但是真正牙痛的人,宁愿去熟悉的药铺子里抓二两黄连含着止痛。
8、 农业学校校长的儿子掉入泥坑被救起后,人们议论纷纷,有指责学堂设在庙里冲撞了龙王爷的,有说因为是孩子父亲讲课说没有龙王爷而遭到了报应,越说越离谱、越夸张,却没有一个人去思考怎么解决大泥坑带来的不便和危险。 他们的愚昧、迷信,尤其体现在之后我们将阅读到的,有关团圆媳妇的故事。这里我们先大致地领略一番。 他们天性乐观,但也自欺欺人。
9、大泥坑的存在,给了大家消遣、热闹的机会,也让他们有了吃瘟猪肉的借口。那又青又紫的猪肉,被冠上“淹死猪肉”的名头后,大家便在煎、炒、蒸、煮之后,“放心”地吃了起来。 偶尔有小孩道出了这些“淹死猪肉”其实是瘟猪肉这一事实,大人们却为了面子打了孩子。看哪,他们告诉自己那不是瘟猪肉,说得多了、说得久了,就仿佛那真的是健康猪肉。呼兰河城的人们,就是这样自我欺瞒地过了一天又一天。 他们就这样平平静静地活着、熬着,他们都是善良的、冷漠的。
10、就说那卖豆芽菜的王寡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安详的日子,直到她的独子夏天到河边洗澡淹死后,她疯了。于是她短暂地成为小城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但渐渐地也被遗忘了,甚至王寡妇的亲人朋友也不再记得她的悲苦。 除了善忘,他们甚至还将这些不幸者,和疯子、傻子、瘸子、瞎子规划一类。疯了的王寡妇还是卖豆芽菜,但城里有一些冷漠的人,却还偷她的菜。而大多数人,看到她因为菜被偷而狂哭时,也只是施舍几分恻隐之心,就这样过去了。
11、但是在萧红的叙述里,最惊动人心的却是这样一段:小城的造纸坊里,有一个私生子被活活饿死了。萧红轻轻地来了一句:“因为他是一个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 从小城居民的视角、观念出发,轻轻的一句评说,就把他们的冷漠、无知,刻画得入木三分。是啊,初生的孩子就不是生命吗?就不重要吗?这孩子是谁的私生子,为什么会被活活饿死?没有人关心,于是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无从知晓,但冷漠的人心却生动得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