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349】
读物本·《金陵十二钗之林黛玉》
作者:手公主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字数: 4185
3
3
7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原创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绛珠仙草”转世的孤高才女,为还宝玉“甘露之恩”携泪而来,以绝世才情与纯粹性情演绎“木石前盟”的悲剧,最终泪尽焚稿,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香消玉殒。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9-07 17:36:36
更新时间2025-09-07 17:36:3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林黛玉传:绛珠泣血,冷月葬魂

在《红楼梦》这座巍峨的文学殿堂里,林黛玉恰似一株生于峭壁、饮露而活的绛珠仙草,她携着“还泪”的宿命降临尘世,以敏感的灵魂、绝世的才情与纯粹的性情,在封建礼教的樊笼中演绎了一场悲戚而璀璨的人生。她的生命如同一支哀婉的笛曲,初闻时见其灵动清越,细品后方知满是泪痕,最终在“冷月葬花魂”的凄清里,悄然落幕,却让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为她的悲苦与真性情,湿了眼眶。

一、孤女入府:寄人篱下的敏感与自尊

1、林黛玉的身世,自开篇便带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悲凉。她本是苏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前科探花,母亲是荣国府贾母的嫡女——这般“书香仕宦之族”的出身,本应让她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可命运偏不遂人愿,三岁时,她便因“身子骨弱”,被癞头和尚劝着“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这看似荒诞的谶语,却成了她一生的伏笔——她的眼泪,终究要为“外姓亲友”而流,她的平安,终究难抵尘世的纷扰。

2、六岁那年,母亲贾敏病逝,成了林黛玉生命里第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彼时的她,还未褪去孩童的稚嫩,却要面对“生离死别”的沉重。父亲林如海虽疼爱女儿,却因官职在身、无人照料,只得听从岳母贾母之愿,将她送往京城荣国府。临行前,林如海摸着女儿的头,轻声嘱咐:“你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你去了,凡事要格外谨慎,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番话,像一颗石子,落在了林黛玉敏感的心上,也成了她初入贾府时,言行举止的“准则”。

3、初次踏入荣国府的大门,林黛玉是带着“怯”与“敬”的。她坐在轿中,掀着轿帘一角,看着眼前朱红大门、铜环兽首,听着轿外丫鬟仆妇的脚步声、回话声,心中暗道:“这等气派,果然与家中不同。”下轿后,她被丫鬟引着穿过层层院落,终于见到了那位“头发皆花白,鬓上亦有些散碎玉钗,穿着银红撒花软缎袄,青缎掐牙背心,下面水绿裙子”的外祖母贾母。当贾母一把将她搂入怀中,哭着喊出“我的心肝儿肉”时,林黛玉所有的拘谨与不安,瞬间化作眼泪——这是她来到陌生环境后,第一次感受到血脉相连的温暖。

4、可温暖之外,更多的是寄人篱下的“小心翼翼”。她见贾府众人用的茶杯是“成窑五彩小盖钟”,自己带来的丫鬟雪雁穿着“布裙”,便知身份之别;她听王夫人说“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便暗自记下“若他来时,我必回避他方好”;就连吃饭时,她都要先观察别人如何摆放碗筷、如何动箸,再依样行事,生怕“错了规矩”。这种“敏感”,并非刻意矫情,而是一个失去双亲庇护的孤女,在陌生环境中寻求“生存安全感”的本能——她怕自己的“不同”,会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怕自己的“多余”,会被这座繁华的府邸所排斥。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