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烟火
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赵冬梅 著
本文为原著节选转载,旨在戏鲸平台有声爱好者演播练习用。禁止任何形式商用,仅供习读,如侵联删。
食 舌尖上的历史
1
脍炙的退撤
“吃肉”是一个重要问题。《曹刿论战》中讲到,公元前684年,齐国攻打鲁国。战前,鲁国平民曹刿请求面见庄公讨论战局。曹刿的乡邻嫌他多事,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是肉食者才应该讨论的事情,你又何必插一杠子?曹刿回答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见识浅薄,没有远虑。 “肉食者”意指“吃肉的人,当权者”。这个注释来自西晋杜预的《春秋左传注》:“肉食,在位者也。”为什么肉食者就是在位者呢?唐代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正义》做了详细的论述:在《孟子》所描述的王道世界中,庶人生活的理想状态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由此可以推知,七十岁以下的“贱人不得食肉”,所以说肉食者即在位者。
2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提到“子雅、子尾之食”时说:“公膳日双鸡。”《左传·昭公四年》说“颁冰之法”时云:“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大夫、命妇丧,浴用冰。”由此可见,“则大夫以上,乃得食肉也”。 “肉食者鄙”是曹刿的主观判断;按制度,春秋时期贵为大夫,方可食肉。秦汉以后的官僚同样也是“肉食者”。初唐王梵志诗云:“仕人作官职,人中第一好。行即食天厨,坐时请月料。得禄四季领,家口寻常饱。职田佃人送,牛马足䜺草。”[1]此诗大俗写实,当官的确有饭吃。曹魏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人称“阮步兵”,因为他做过步兵校尉。这步兵校尉是阮籍主动求来的,“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2]。
3
唐代官员的工作餐,中书、门下两省的供奉官和监察御史,每天的定量是三头羊,到了大朝会的日子,人多,再加一只;冬天加热汤饼和黍臛(黍米肉粥),夏天加冷淘、粉粥,每遇节令还有特殊的加餐,比如端午节的粽子、寒食节加了麦芽糖的饧粥。所有官员中吃得最好的,当然是宰相府。唐朝宰相府人称“政事堂”,宰相的小厨房称为“堂食”或“堂馔”。唐代宗时,宰相常衮认为堂馔过于丰盛,想要稍加减损,遭到了同列的一致反对。当时政坛所认同的观念是“厚禄重赐,所以优贤崇国政也,不能,当辞位,不宜辞禄食”[3]。当多大的官、负多大的责任,就吃多高级的饭,若无才干,就应当辞职,而不应该辞去俸禄。
4
窃以为,以此标准来衡量政治人物,比一味强调私德、忽略治理能力要强得多。当然,我们做此评论是有前提的,传统中国是等级社会,没有平等观念,而丰盛的堂馔属于制度规定,光明正大,无可厚非。 那么,古人所吃的究竟是什么肉?牛肉虽美,但绝对不是评书说的那样,随便就能让小二“切二斤牛肉来”。牛和马一样,是主要的动力来源,按照《礼记·王制》的记载,“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牛)、少牢(羊)是尊贵的祭品,非寻常肉食,“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秦汉以降,历代均有屠牛之禁。“牛者,所以植谷者,民之命,是以王法禁杀牛,民犯禁杀之者诛,故曰必亡之数。”[4]
5
秦汉时期的肉食种类,主要是猪、狗、羊、鸡和各种野味。猪和狗是最常见的肉源,各地出土的汉墓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只要出现庖厨图,宰猪和屠狗都是最常见的”[5]。从北朝开始,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中原的肉食习惯发生了重大转变——羊肉变成了统治阶级的最爱。[6]根据《唐六典》,亲王以下所赐食料“每月给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三十头”。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岁末,“奉圣旨,赐内外臣僚节料羊,计支三千口”。这“三千口”是一次性下发给官员的过节羊。此外,“供御厨及内史食羊,每日二百口,岁计七百万余口。酿酒糯米二万余石”[7]。这个数字让后唐明宗惊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