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799】
读物本·纪录片玄奘之路(十一)呕心沥血
作者:舞青锋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3161
39
107
42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篇选自央视纪录片玄奘之路,导演金铁木,上传文本仅供读文练习,勿作他用,如侵联删,谢谢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02-18 00:00:25
更新时间2025-02-07 19:42:23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第十一集 呕心沥血

1

公元645年,大唐建国已经三十八年,在第二代皇帝唐太宗的统治下,帝国的事业蒸蒸日上,在都城长安以东的洛阳,军队正在集结,帝国的东部边疆有叛乱发生,太宗皇帝决定御驾亲征。就在这个时候,玄奘也急匆匆的赶到了洛阳。十九年的西行已经结束,所有的苦难和荣耀都成为往事,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他有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没有帝国的资助几乎不可能实现,玄奘渴望得到大唐皇帝的支持。

2

在洛阳的宫殿,唐太宗召见玄奘。根据史料记载,玄奘和唐太宗之间的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唐太宗对初次见面的玄奘非常欣赏。然而皇帝对佛法似乎一点都没有兴趣,他更关心西域和葱岭以西的风土人情。太宗皇帝希望我写一本书,将十九年西行的见闻记录下来。对于佛教皇帝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是唐太宗仍然答应以国家的名义支持玄奘自己的事业。

3

公元645年三月,玄奘返回长安,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开始了自己庞大的佛经翻译计划。十九年前因为佛法混乱,玄奘拼着性命西行印度,十九年的辛苦和努力,其实都是为了这一天。在当时的中国,由于佛教典籍缺失,再加上翻译过程中的曲解,对于佛法的争论日益激烈,玄奘渴望将自己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卷翻译成汉文,这或许是解决佛法混乱最好的方法。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任务是何等的艰巨。《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最为看重的一部经典,梵文有四万颂,汉译佛经一般把一颂翻译成四句,仅仅这一部经典就有十六万句至少一百多万汉字。玄奘从印度带回典籍六百五十七部,翻译任务之艰巨,实在难以想象。

4

玄奘白天翻译经卷,晚上还要抽出时间为皇帝写书,这本书对唐太宗非常重要,也直接关系到玄奘的前途。自汉帝国消亡三百多年以来,统一的大唐又一次开始关注世界,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渴望恢复丝绸之路的新秩序。北方的突厥人已经归顺了大唐,但西方的突厥人仍旧威胁着丝绸之路的安定。大唐的皇帝迫切需要来自西方世界的信息。玄奘在西方游历了十九年,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很了解,而这正是唐太宗所需要的。玄奘网罗了一批大唐最优秀的高僧,根据各自不同的禀赋担当相应的工作。这里有精通梵语的人,也有汉文专家。有人负责润色,有人专职记录,有人正义,有人正字,还有一些来自朝廷的要员逐字监阅。

5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整个翻译工作竟然有十道程序,分工之严谨细致,令人惊叹,而精通梵语和汉文两门语言的玄奘本人则是整个翻译工程的主持。《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音词清远,言谈雅亮,面对众人,一坐就是很长时间。玄奘总结了几百年以来的翻译经验,将直译和意译融会贯通,确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翻译风格。在佛经翻译史上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6

公元646年七月,玄奘终于完成了唐太宗交付的任务,他详细地记录了西行十九年的行程,其中包括一百一十个亲身经历的国家,二十八个没有到达但有传闻的国家。这就是十二卷本的《大唐西域记》。一部被今天的学者们公认的稀世奇书。对于唐太宗而言《大唐西域记》来得正是时候,帝国的军队即将西征,这本记载详细的书籍是最好的地理指南,一百三十八个国家,从历史到地理,从都城大小到风俗礼仪,内容极其细密详实。皇帝对玄奘褒奖有加,但是当玄奘请求皇帝为自己翻译的经书作序时唐太宗并没有答应。作为一个安邦治国的君王在对佛法没有深刻理解的时候,他不会轻率地做出决定。

7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