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集 圆满
1
这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公元七世纪,在大唐的都城长安,它是最壮观的寺院之一,大慈恩寺的第一位主持就是玄奘。公元652年,大慈恩寺建成之后四年,玄奘亲自设计了这座名闻遐迩的大雁塔。大雁塔根据一座已经消失的印度佛塔建筑而成。大雁塔落成的第二年,一个印度僧人来到长安,给玄奘带来了印度的消息。
2
光阴飞逝,不知不觉之间离开印度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前,玄奘西行印度,在当时的佛学中心那烂陀,他整整学习了五年时间。戒贤法师是那烂陀的主持,也是一代佛学宗师,衰老的戒贤,曾带病为自己的中国学生讲经说法。听闻导师离世玄奘不胜感慨。玄奘昔日求法,蒙导师亲自指点,返回故土之前又再三叮嘱,殷勤之言,似乎仍在耳边。西行十七年之后,玄奘在佛法的发源地最终被尊为大师,然而在生命最辉煌的时候,他依然返回故土,匡正经典,弘扬佛法,这是他一生的心愿。
3
在长安城里的大慈恩寺,玄奘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翻译佛教典籍。参与经书翻译的人,不仅有来自各个寺院的高僧,还有不少大唐的官员,在玄奘坚持不懈地努力下,佛经翻译变成了一项重要的国家工程,然而反对的声音开始在长安城中蔓延,一些官员认为:皇帝对高僧太过尊崇,会影响帝国的发展。反对的矛头直接针对玄奘。他一时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为了取得皇室的信任,玄奘不得不在寺院和宫廷之间来回奔波。作为一个高僧玄奘希望利用自己与皇室的关系,为佛教徒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4
公元656年,玄奘给皇帝写奏章,希望能够废除先道后佛的一条律法。僧人生活不易,恳请圣上明鉴,取消佛道次序排位。令玄奘没有想到的是,唐高宗非常愤怒,断然驳回奏章。五十七岁的玄奘受此打击,突然一病不起。夜以继日的翻译经卷,在寺院与宫廷之间来回奔波,过度的操劳使玄奘的身体每况愈下。二十九年前,玄奘在翻越大雪山的时候,遭遇严重的灾难。将近一半的随从被冻死,玄奘也深受其苦,身体从此留下病患。《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的旧病突然复发,几乎丧命。
5
一年之后,大病初愈的玄奘,跟随唐高宗来到大唐的东都洛阳,洛阳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玄奘的故乡。自童年离开以后,这是玄奘第一次回到出生的地方,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一切都变了。童年的玄奘曾经备受宠爱,幸福和快乐一度笼罩着秀丽的陈河村。四十八年后,故乡的亲人丧失殆尽,玄奘能够找到的只有一个年老的姐姐。人生无常,幸福总是不长久,玄奘在十岁时父母双亡,只能与哥哥姐姐相依为命。童年的变故最终让玄奘走上了佛门之路,也给他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6
玄奘多方打听才找到父母的坟墓,坟墓已经荒废不堪,在给皇帝的奏表中玄奘这样写道,父母的坟陇没人照顾,已经荒废得快要看不见了,回忆往事内心难以安宁,希望圣上给我几天时间和姐姐一起收拢父母的遗骸。在朝廷的资助下,玄奘重新迁葬了父母,这是玄奘在俗世的最后心愿。
公元659年的秋天,六十岁的玄奘来到了玉华寺,玉华寺在今天陕西省铜川市附近的山谷,风景秀丽优雅清静,太宗皇帝去世之后,高宗下诏,将皇家离宫改为寺院,就是在这里大唐的高僧玄奘,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在玉华寺玄奘决定,翻译规模最大的一部佛经《大般若bōrě经》。
7
《大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梵语有二十万颂,汉文至少在数百万字以上,翻译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由于数量太过庞大,弟子们的建议删繁就简,但是玄奘坚持秉承原文,一个字也不能少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