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每天都有四班公车按时来往于台中市雾峰乡与外界之间,但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从这里到台中交通十分不便,一些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在两头来回奔波。为了防备可能爆发的战乱,1952年工作人员开始在北沟开凿小规模的山洞,第二年冬天,呈U字形的山洞完工。这个山洞现在是北沟唯一能够找到的故宫遗存了,在山洞里面,因为条件的限制空气湿度仍然很大,并不有利于文物的保存,在洞外,潮湿的天气更是给文物的保管带来很大的麻烦,也给工作人员增添了不少额外的工作。
没有经费、条件简陋,但是关心北沟的人却并不少,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陆续来到北沟。蒋介石多次来到这里参观大名鼎鼎的毛公鼎,而宋美龄的最爱是那些历经沧桑的传世书画,除此之外,胡适、张大千、台静农还有许多来自海外的学者也慕名前来。那时的北沟甚至没有一间可供参观的陈列室,每逢有人参观,工作人员就在库房里支起木板,要从堆得七层高的箱子里把所要看的文物挑出来,放在木板上,看完之后再装进原箱放回去,每一次都要重复这样劳累繁琐的过程。有一次蒋介石前来参观文物,有人告诉他,北沟的工作人员每个月要养家糊口,工资根本不够用,于是蒋介石答应年底增拨五万元经费以此补贴生活,仔细算下来,每个人可以多领到两百多块钱。就在张秀珍他们为了两百块钱而期待不已的时候,台湾的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局面。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伴随着土地政策的改变,台湾的轻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大同公司生产出了台湾第一台电风扇并且出口到了菲律宾,台湾本省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也驶下了生产线。尽管如此,普通民众的生活依然简单而清贫。
台北的办公室里,杭立武也正在为钱的事情发愁。1955年他向财政部门申请经费在北沟修建一处陈列室,得到的答复是没有钱,第二年美国亚洲基金会表示愿意出钱资助这项工作,但是马上就传来了反对的声音。理由是要美国人出钱建中国文物陈列室,这是中国人的耻辱,杭立武不会想到他利用美国援款修建北沟陈列室的想法无意中也许触动了当时台湾一根敏感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