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下关码头位于南京市的西北方向,这里江面不太宽阔,水深流缓,是一个天然的水陆交通港湾。这个古老的港口,六百年前,曾是郑和团队下西洋出海的始发地。而1842年的一天,在停泊于下关江面的英国兵舰上签订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历史就是充满了宿命与巧合,一百多年后,也就是在1948年12月《南京条约》随中鼎号上的文物从下关起航,飘向了台湾。如今,它完好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
南京的人们在慌乱与恐惧的气氛中熬过了凄惨的1948年。而新的一年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好运。元旦到了,徐蚌会战即将结束,五十五万国军精锐丧失殆尽,解放军的兵锋,已经隔江直指首都南京了,抢运文物的步伐陡然间加快了。此时,身为海军总司令的桂永清,再也派不出一艘军舰来了,杭立武无奈之下,只得包租了招商局的海沪号,用以抢运第二批文物。
这是1949年的1月6日海沪轮的出港凭证,这次要运出的文物,共有三千五百零二箱,是迁台文物中最多的一批。高仁俊,第二批文物迁台的亲历者,他现在生活在台北,已经八十七岁高龄了。参与第二批押运的,还有一位老人健在,他叫昌彼得,后来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馆的副院长。当年,他负责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籍的装运。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