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739】
读物本·【博物馆镇馆之宝·河南篇·拾贰】
作者:机智的蜻蜓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6014
5
6
8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介绍河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17件,仅限习读,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7-31 22:13:17
更新时间2023-08-01 10:21:13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12 承载千年之谜的食具——铸镶红铜龙纹方豆

制造年代: 春秋(前770-前476);外形参数: 通高29.7厘米,口径(连盖)15.8厘米;出土时间: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固始县侯古堆1号墓陪葬坑

1、铸镶红铜龙纹方豆形制为连盖,敞口,豆盘做方斗形,腹底渐收。下有八棱高柄柱形豆把,再下是覆盆式圈足底座,上有方盖,器身与盖两侧有对称环耳,盖顶四角均有环形纽,可倒置成器。除耳、纽为焊接外,器身、盖面及圈足满饰铸镶红铜龙纹,龙纹两两对称,做怒目对峙状,昂首拱腹,翘尾张足,生动逼真,动感十足。豆盘内底和盖内均刻有铭文。

取土烧砖,开启千古之谜

2、固始侯古堆位于固始县城东南,其名意为当地百姓所称的古代侯王的墓堌堆。侯古堆为一高出地面约60米的山丘,因两山丘相连,当地又俗称其为罗汉献脐。

侯古堆近旁有一家城关镇东关砖瓦厂,为扩大生产,征购了侯古堆作为该厂的取土资源。1978年3月,砖瓦厂的工人在侯古堆备土工程中,挖出了大量的青膏泥,在10米深的青膏泥底部,工人们发现了一座用方木垒砌的椁室,出于好奇,工人将椁板凿开了一个小洞,椁室内的积水随之外流,再向椁室内一看,发现还有青铜器,于是取出了两件镈(bó)钟和一些车马饰件,拿到县城供销社废品收购站变卖。

3、第二天,砖瓦厂党支部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勒令当事人将原物追回,并立即上报固始县文化主管部门,然后由县文化局电告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考古人员旋即赴现场进行调查,发现这其实是一座陪葬坑,从陪葬坑已出土的文物特征及木椁室的形制与结构看,与信阳长台关的楚墓、安徽寿县蔡侯墓基本相似,由此认定侯古堆是一处重要发现。考古人员立即与砖瓦厂达成共识,停止取土,保留现场,先前变卖的文物也所幸完好追回。经考古人员初步调查,该墓已暴露,且出土有重要文物,加之椁木被撬开,室内积水外流,如不及时清理,一旦积水流尽,椁室内空,很容易塌陷。经考古人员逐级报批后,决定立即组织抢救性发掘。

4、3月27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根据这里的土质松软、容易塌方的特点,发掘采取了大揭顶的方法,历时一个多月,封土清理基本完成,然而由于椁室上部的青膏泥密封不严,加之土方压力过重,椁盖木板糟朽塌落,所有椁室内的随葬品全部被塌陷的泥土覆盖,加之天公不作美,连降阴雨,为文物清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考古工作人员采取用垫板或吊板将椁室内随葬品之间的淤土全部掏空的办法,轮流作业,连干了三天三夜,揭开了椁盖,清完了椁室内的积土。皇天不负苦心人,丰富的随葬品尽现人们眼前,大部分文物安然无恙,部分漆木器虽被砸毁,但仍保持原位而未错乱,使原貌展示与科学提取文物成为现实。

5、陪葬坑编号为M1P,形制与结构全部揭露。这是一座东西向的长方形竖井坑,口大底小,口长9.4米,宽5.4米;底长8.66米,宽4.86米,深11.55米。坑口上残存有3米高的封土堆,大型木椁室四周均用青膏泥封填。陪葬坑东壁遭砖瓦厂取土而破坏,已无法推断其究竟有无坑道。陪葬坑内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生活用具、乐器、竹木漆器、陶器、肩舆等。铸镶红铜龙纹方豆就出土于坑内南部偏西处,同出的铜罍léi、铜壶均使用红铜铸镶工艺,纹饰风格统一而华丽。

6、出土时,方豆残损十分严重,经修复专家妙手回春,它又重新向世人展示出优美端庄的形体和精巧的铸镶红铜花纹工艺。

既然发现了陪葬坑,就一定有主墓。加之此坑位于侯古堆的东北隅,侯古堆主峰下又发现了夯土迹象,因此推断主峰下应为主墓。

为了确定主墓的确切位置,文物部门特别邀请了河南省地质局物探队采用电法和磁法对侯古堆主墓进行了科学勘测,发现1号大墓位于侯古堆土丘的主峰下,土丘高出地面约50米,墓口以上的封土堆呈圆锥状,全部为平夯而成。

7、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1978年8月开始,对主墓进行了正式发掘。当推土机推去高达7米的封土堆后,墓口显露了出来,墓口东西长12米,南北宽10.5米,墓口以东为墓道,墓道长11米、宽4米,从而确定这是一座“甲”字形长方形竖穴墓,墓坑内全是积沙、积石,并有大量积水。由于天气渐冷,发掘工作暂告一段落。

1979年3月,春暖花开,大地复苏,侯古堆主墓的发掘工作重新拉开了帷幕。同年5月,发掘工作全部结束,主墓编号为1号墓(M1),形制全部揭露。

8、1号墓口大底小,坐西向东,墓室深21米,墓室以下尚有2米厚的垫土。在距墓口11.4米深的地方发现了棺椁,形制为双椁单棺,内外椁之间另有6具小棺,椁室四周又相继发现了11具小棺。根据这17具小棺的棺位排列和规模看,应是殉人。主棺打开后,墓主人安放其中,头向东,骨架尚存,经河南省医学院专家对其进行了骨架鉴定,墓主人为一年轻女性,年龄在30岁左右。另在棺底发现有14颗已碳化了的甜瓜子,证明墓主人是在吃过甜瓜不久后死亡的。1号墓除大量殉人外,还随葬有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等大量精美的随葬品。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