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系列 之 美好食光记住爱13
阳台厨房和老黄瓜汤
01
我住的房子临河而建,前门面街,从后门走到阳台,就是一览无余的潺潺河水。楼梯是悬空的钢架结构,走在上面,人们常戏言:“这是江景房呢。”最边上的一楼是家美发店,二楼是员工生活区,后门开在楼梯转角处,一平米多的空地被利用起来,一个煤气罐、一只单眼灶、一个简易柜、几个锅子,就是一个微型厨房。
每天下班回家,总会遇到扎着独辫子的姑娘背对着台阶准备晚饭,听见脚步声或者我手里钥匙叮叮当当的声音,回过头,甜甜地笑一声:“下班啦。”姑娘的大脸因此显得更大了,宽宽的额头好像还会发光一样。闲聊的空当儿,我难免忍不住会瞥一眼锅子里的食物。
02
有时候是蒜苗炒腊肉,肥瘦相间的腊肉,青翠欲滴的蒜苗,几块青红椒,闻着香味就知道肯定加了一勺子豆豉酱。有时候是咕嘟咕嘟煮得沸腾的火锅,冒着热气,要么是豆腐锅,要么是土豆锅,都是些易得的食材。有时候还没开始炒菜,只有切好的近半寸厚的五花肉,看着就让人头顶冒油的那种,砧板上有拍碎的姜、蒜,菜篮子里洗好的绿叶菜正滴滴答答落着水。
下雨,或者是天微微有些冷的时候,这个小厨房尤其让人爱恨交加。我鼻子天生敏感,还在一楼就能根据气味分辨出她是炒了青椒肉丝,还是腊肉土豆片。如果是蒸香肠的话最要命,肥肉多瘦肉少的香肠在电饭煲里同米饭一起出锅,米饭浸染了红油,爽滑Q弹,比香肠还好吃。
03
累了一天,原本疲乏得只想洗个热水澡赶紧躺下。阳台厨房像小闹钟一样,把体内昏昏欲睡的馋虫登时叫醒,前呼后拥,叫着嚷着喊“饿了馋了”。干燥的口舌像吃了四月里青青的梅子一样,满口生津,涎流不止。
跟姑娘熟悉之后,会厚着脸皮多停会儿,真就为了闻闻香味,看看他们今天吃些什么。姑娘很不好意思:“哎呀,我们吃得很随便,都不是什么好菜。”几个回合下来,也发现确实都是家常菜,无非肉、土豆、白菜、青椒、鸡蛋之类。做法也有几分彪悍,白菜直接手撕大块儿,土豆切条的时候粗的粗,细的细,大小不一。有的时候几乎看不出手法,既不是滚刀切,也不是四刀切。肉更不讲究刀工,厚得矜持的女生应该不太好意思伸筷子吧。可就是这些粗糙的、有着浓浓烟火气息的食物,让我欲罢不能,甚至想脸皮再厚点求姑娘加双筷子加个碗收了我。
04
殳(shū)俏在她的一本书里写过,“劳动阶层的香味让人觉得特别有安全感,庶民吃的方式则让人觉得格外爽快抵胃。”深有同感,尽管我也不是什么高级货,可面对那些烹煮方式原始得毫无技巧、形态大咧、毫无美感的食物有着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和亲近感。味蕾会自动变得敏感,搜寻起一切关于它们的味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