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系列 之 美好食光记住爱09
那蒲公英
01
对于二十多岁,尚未真正离开家的我来说,故乡就是一个地名而已。所以对于诗句里带着浅浅乡愁的船票,悬挂在桃花岭、照亮山腰的明月,以及声声乡音、句句乡情,其实并无太多感同身受。只有特定的几个画面,像一帧帧画一般,循环放映。
十一二岁以前,一直待在生我养我的那个小山村。每每逢人提到童年、家乡这些极富回忆的词汇,我的眼前惯性一般出现一大片一大片的蒲公英。先是略带鹅黄的嫩芽儿钻出土壤,一场春雨之后,鹅黄转为嫩绿,叶片上闪着清亮的光。这个时候的蒲公英是可以上餐桌的。在姐姐们的带领下,挑一个和风暖阳的日子,挎着竹篮,或拎着小布袋,拿着母亲“点栽”青菜时才用的小锄头,朝向阳的沟边走去。比赛似的半晌时间,各自的家伙都满满当当了。
(木姜子)
02
挖来的蒲公英择去根部的略微变黄的叶子,抖落泥土,清水洗净、沥干。坐锅烧水,待水沸腾时,倒进清脆的蒲公英,关火。小木铲子在锅里翻几个来回,确保每一根叶子都变成深绿色之后,漏勺捞起。泼一瓢凉水,沥干。小麻油、辣椒油、几粒细盐、少量蒜蓉,拌匀。配白馒头,佐粥,均是佳品。虽略带苦味,尽头却是一丝甘甜,像把整个春天吃到了肚子里,神清气爽。
一般这个时节,木姜子花开得正好。浅黄浅黄的花朵缀满枝条,一小撮儿一小撮儿簇拥在一起,打树下过都会沾一身香。捻两三朵花下来,拍碎剁细,同焯好的蒲公英叶子搅拌几筷子,格外有风味。木姜子在我心里是调料界的头牌。读书的时候曾经因为一个女同学家里有很多木姜子树,她爸爸可以源源不断供应木姜子花酱,我由此和她成为至交,这样早餐时可以多抹点她的酱在馒头上。蒲公英加了木姜子,绝对是画龙点睛之笔。
03
小学课文中有一篇文章——刘绍棠的《榆钱饭》,是我的大爱。自从在读高年级的姐姐的课本上读过之后,便无法释怀。长长短短的句子被我念了又念,品了又品,最后可以全篇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似乎每个句子都带着油盐酱醋的味道。尤其是那句“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能让我咂摸着回味一个上午。依葫芦画瓢,把挖回来的蒲公英叶子焯水、切碎,加玉米面儿、土豆块儿,再同腊肉丁拌匀,上屉笼大火蒸熟,出锅时也装模作样浇上半勺“隔年的老腌汤”,那味道真是吃一次惦记一整年。现在想来,我对这道菜饭的迷恋,不知道是缘自对蒲公英的喜爱,还是对当年读到《榆钱饭》时酸着腮帮子咽口水的纪念。
气温渐渐回暖,梧桐絮到处乱窜的时候,蒲公英叶片的轮廓一天天清晰、硬朗。这时候连根拔起它们,洗净,加水一起熬煮,煮到水变色的时候,晾凉,一口喝下。母亲说,这样一整年都不会感冒,不会肚子痛了。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