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682】
读物本·【读经典 品自我】《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幼鱼出听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4715
6
5
10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16段。本系列通过文学巨匠的杰作,感受文字的力量,体会百味人生。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5-26 21:22:50
更新时间2025-05-26 19:05:5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读经典 品自我】《丧钟为谁而鸣》

1.  《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献给夫人的定情之作,30万字讲述战争下只有三天的爱情

《丧钟为谁而鸣》是世界上的第三类小说。它没有让我欲罢不能,也没有让我半途而废,就是一种在细水长流中的陪伴。每次翻开上次读到的那页,都会觉得是亲人下班回家一样自然又温暖,我又可以继续走进这个故事了。

一个一辈子遇不到爱情糊里糊涂结婚生子过完一生的人,和一个遇到了电光石火般真爱但只能相拥而眠三天,就不得不生死两界的人而言,哪一个更幸福一些呢?人生要么就没有选择,要么选择都残忍至极。

我其实并不喜欢战争题材的小说,而对于海明威于“碎碎念”中过饱和的硬汉气概又总是get不到精髓要义。但我竟然用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他30多万字的最长篇《丧钟为谁而鸣》,还一次次被深深震撼得泪流满面。

2.   和平时代的我们,真的很难理解战争生死一线中被激发出来的人道主义以及道德和私欲间的苦苦挣扎。我可以用机枪射死一个根本不相识的敌人,我们之间的怨恨没有实体的投射,只有宏观的伟义,我和他要各自效忠自己的国家,而必须有一个人先开枪打死不同阵线的人,但如若不是相逢在战场,私下我们可能也本有机会成为朋友。

是的,我一次次扣动扳机,但是每次在战争中打死的人都从来不是我们真正想杀的人。但我必须自欺或者虚伪地把自以为的道德准线不断推高一些,不然我一定会被自己的残忍吓死。这样至少我可以安慰自己是在为共和国的未来做事,眼下所有的不得已、不情愿都是为了日后可以换取更多人的自由和幸福。

我们早晚要学会适应和面对,有一天你站在十字路口,却四处不见红绿灯指示牌的那一个时刻。但你不能停留,必须马上选择一个方向,然后全力以赴前行。

3.   没有一个人敢说战争中的自己一定比和平时代更坚强,因为和平时代又是另一种直面生活的勇敢了。但有一点似乎可以确定,就是战争中的我们一定更简单真实。在那个时刻你最想要的,就是生死无忧以后,生命本身最真的渴求。所以请一定不要做一个健忘的人。在战争中只想着自己还剩下什么,而往往和平生活中的我们就变得总是执念于那些得不到的东西了。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提到对他影响很深的一句话:“人类最凄惘的痛苦,莫过于好高骛远,最后一事无成。”《丧钟为谁而鸣》就用短短三天的战争把全人类在生死前都相似的痛苦都倾倒在了我们眼前,也只有在最贴近死亡的那个时刻,我们才能低暖又平和地近距离看看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宇宙,在每一个细微的深处,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灵肉的欢愉很少能整齐划一。

4.   我们总是在矛盾挣扎中逐渐看清内心

故事发生在1937年5月底,正值西班牙内战,这是一场奇特的战争,全世界无产主义为了信仰都蜂拥而至,而本土的无政府主义者则半是仇恨半是狂欢地加入战斗,海明威对这场战争做过详细的报道和研究,这其实就是“二战”的序篇。

为了切断敌人的增援路线,美国志愿者罗伯特.乔丹被派遣到敌后和当地游击队联手,在战斗打响的时候,准确无误地炸毁一座铁桥。在接到“炸桥”这个不容推辞的任务后,短短三天时间,海明威的文字变成了一个人性万花筒:有追求崇高价值激情澎湃又冷静审慎的乔丹、有在战争中变得狂热无脑、不听指挥的平民,有为保家卫国抵抗法西斯的游击队员,他们有的逃离背叛,有的莫衷一是,有的坚如磐石,有的恐惧冷漠,当然还少不了国际纵队高层间的尔虞我诈。

5.   每一道命令的上下层之间其实也不过是棋盘内外的棋子罢了,终究的命脉都在历史手中,它在黛青的山水涧点一支香,氤氲中看着自以为是的人们沿着世间早都设好的局癫狂又悻悻地奔向未知。

这三天,对于我们和身在其中的他们而言都仿佛经历了三年那样漫长,当然遇到的高度浓缩的美好又让我们觉得三天就要面临生死离别也真的过于短暂和残忍。把战争写得恢宏不难,难的是用细碎真实的人性去碰触那些僵化冷血的命令和坚实嚣张的武器,人还能不移、不离、不媚、不奸。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