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允许一切发生05倾尽一生,用力活着
允许自己偶尔的失控、崩溃、脆弱,允许给自己一些时间调整、放空、松弛,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本篇共 19段,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1.
我决定给自己一点时间
毕业那年冬,来京,彼时的冬天比现在更冷,霾也更重。
做了编辑,对这个行当没什么概念,谈不上多少深情,只是机缘巧合罢了。
仔细想来,这两年,种种如意与不如意,竟皆是机缘,少有自主选择的结果。
做学生时,看《谁的青春不迷茫》,同伴深感共鸣,但我的迷茫期似乎要晚一点,潜伏期也更长,直到毕业后才发作。
不迷茫的原因很简单:从高二起,我就对世俗定义的“过一个好的人生”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准绳。
我从未质疑,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有任何不妥。有人天生喜欢对抗命运,我不是。顺势而为挺好的。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集讲腌腊肉:腌腊肉不能急,要等一个冬天那么久,这是时间的馈赠。
年轻时,不愿相信时间的力量,总想跑得更快,以为努力拼搏就能人定胜天。有时等一等,其实挺好的。恩师李响常对我说:“不要紧,慢慢来,有时等待也是最好的安排。”
2.
没有热爱是挺可怕的一件事
回想这两年的迷茫和不悦,大多因为没有自己做过选择。
第一份工作,是听闻一个编辑朋友说公司缺人,我正好在京签售,于是第二天就入了职。
第二份工作,是新任主管在饭局上偶然听说了我,就把我从第一家公司挖了过来。
入行入司,我甚至连一份合格的简历都没有。
各种际遇晴雨,逆来顺受。
没有热爱是挺可怕的一件事。
每天工作8—10小时,机械地重复,让人毫无热忱。尤其是我们这行,夕阳西下,累死累活,薪水微薄。
老同学替我着急,天天给我介绍互联网的工作,说我“完全没有现代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
3.
学会为自己做决定
如果在2018年,我值得肯定的成长,大概是终于为自己做了一次决定:裸辞旅行。
走进副总办公室,我对“出了这扇门之后做什么”毫无想象。大概率是赋闲在家,把这些年缺的觉一并补全;又或者开一间民宿,成全骨子里的“文艺病”;也许用一两年时间周游世界,花光积蓄,再重回正轨。
之后,我打包行李回太原,装修好我的民宿准备开张;在语言不通的柬埔寨,误以为司机师傅要打劫我……
生活处处是阴差阳错,啼笑皆非。
最终,民宿变成了我妈的练功房,周游世界的脚步只踏出一站。我重返北京,在一家出版社重操旧业。
不同的是,这是我唯一规规矩矩投简历,经过笔试、面试,顺利入职的单位,不再是机缘巧合。
我终于认同,身为编辑,体面且有趣,我也终于进到心仪的单位——和善有序,少有焦虑感和撕裂感。
4.
用力活过,无畏改变
“用力活过”,是一个概念过于宽泛的词。我理解的“用力活过”,是在自己有能力选择的事情上,努力靠近更想成为的模样。
而第一步,是选择。改变总是很难。
我刚来北京时,出租屋甲醛超标的问题还未被曝光,房子刚装修完5天,我就入住,经常头疼。8平方米,朝北。同一屋檐下的两户邻居知我在家写稿,把所有快递都寄回家,让我帮他们收。
快递小哥一两个小时敲一次门,让我无法安心写作。
尽管有那么多不如意,我还是住了很久,并未立即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