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059】 读物本·【墨墨冠名】大度看世界(静心诵读本)

作者:.秋北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5705
15
10
19
6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2女
作品简介

佛为⼼,道为⾻,儒为表,⼤度看世界。技在⼿,能在⾝,思在脑,从容过⽣活。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4-24 09:27:40
更新时间2023-09-01 22:46:0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佛为⼼,道为⾻,儒为表

⼤度看世界!

我尊敬的南怀瑾老师,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致⼒于传播中国传统⽂化,其出版代表作有《论语别裁》、《孟⼦旁通》、《原本⼤学微⾔》、《易经杂说》等三⼗多本,并被翻译成⼋种语⾔流通世界各地。

【音乐起】

总论儒释道

1.佛为⼼,道为⾻,儒为表,⼤度看世界。技在⼿,能在⾝,思在脑,从容过⽣活。唐宋以后的中国⽂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店。佛学像百货店,⾥⾯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2.道家则像药店,不⽣病可以不去,⽣了病则⾮去不可。⽣病就好⽐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天⽂、地理、医药等等,⽆所不包,所以⼀个国家民族⽣病,⾮去这个药店不可。

3.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店打倒。打倒了粮⾷店,我们中国⼈不吃饭,只吃洋⾯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病的。

论儒家

4.“儒”是⼈类社会所需要的⼈,所以在“⼈”字旁边加⼀个需要的“需”字,便成了儒。我们再看“佛”——“弗⼈”,不是⼈,是超⼈。“仙”——“⼭⼈”,有如⾼⼭流⽔。“需⼈”则是⼈类需要他,社会当中不可缺少的⼈,这就是“儒者”。《论语》是传统⽂化的门户我们要了解传统⽂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

5.⾄于孔⼦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见之于⾏事之间,必可得到⾃证。“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当年我读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朋友们要放学了,⼼⾥⾼兴,⼀边嘴⾥唱着⼀边你推我⼀下,我推你⼀把的。这样读书,⼼⾥会记住,⼀辈⼦忘不了。想起来的时候⼼⾥默念⼀下,其中的道理就⼜琢磨了⼀回。

6.讲道德的⼈最可爱。孔⼦提倡仁,提倡孝,提倡道德,因为⼤家都⽤⼿段。譬如现代⼈们流⾏的⼀句话,常说“你少⽤⼿段”,尤其这六七⼗年来,每论团体或个⼈的经验,玩⼿段的⼀个⽐⼀个⾼明,谁都玩不过谁,玩到最后还是个笨蛋。所以还不如规规矩矩、诚恳的好,如果把真正的诚恳当作⼿段,这个⼿段还值得玩,这也是最⾼明的。只有⽼实⼈最可爱,讲道德的⼈才是最可爱,最后的成功还是属于真诚的⼈,这是千古不移的道理。

7.⾝⼼修养是做⼀个⼈的根本。不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地位,只要你做⼈,都是以此为基本修养的。这是中国的教育根本。《⼤学》讲,“⾃天⼦以⾄于庶⼈,⼀是皆以修⾝为本”。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直以来教育的⽬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句:是为了“做⼈”,⽽不是为了“⽣活”。

8.孔⼦为什么称“素王”。学术思想的威权,它虽然不像历史上帝王治权那样有赫赫事功的宝座,但是它却在⽆形之中领导了古今中外历史的趋向,⽽⾮帝王将相之所能为。过去中国的⽂化界,尊称孔⼦为“素王”,也便是内涵有这个观念。孔⼦和孟⼦绝不迂腐。孔孟思想并不是那么迂腐复古的!⼤家⼀提到了孔孟思想,好象就是复古,所以都是没有读通孔孟思想的书!你翻开《孟⼦》看看,孔⼦是“圣之时者也”,他是主张跟着时代⾛的。

9.孔⼦在《易经》上说“与时偕⾏”,要把握时代,也就是跟着时代的脚步⾛才可以。孔、孟之教开的药⽅,是真对症的。我⼀⽣亲⾃看到好⼏个⽩⼿成家发财成巨富的⼤⽼板们,死后的状况,⼉⼥们停⼫不葬,闹着打官司、争财产,还背地骂爸骂娘的多着呢!因为我看得太多了,更相信孔、孟之教开的药⽅,是真对症的。可惜我国我民不肯吃药,所以长在病中,只有莫奈他何之叹了!

10.做⼈做事不能不学儒家。今后的中国⽂化,要学儒家的品性,我们做⼈做事不能不学儒家的道理。中国⽂化的⼗六字⼼法,现在我们讨论《孟⼦》最后⼀章《尽⼼》,这是孟⼦整个学术思想的中⼼,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孔孟⼼传,是构成中国⽂化中⼼思想之⼀。这⼀贯的中⼼思想,绝对是中国的,是远从五千年前,⼀直流传到现在的,没有丝毫外来的学说思想成分。所以后世特别提出,中国圣⼈之道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传。

11.历史上有根据的记载,是在《尚书⼤禹谟》上,其中有帝舜传给⼤禹的⼗六个字:“⼈⼼惟危,道⼼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在⼀两千年之后,到了唐宋的阶段,就有所谓的“传⼼法要”;这是佛学进⼊中国之前的⼀千多年,儒道两家还没有分开时的思想。当时圣⼈之所以为圣⼈,就是因为得道;那时所谓道的中⼼,就是“⼼法”。内圣外王之道,中国道统,是⼈道与形⽽上的天道合⼀,叫做天⼈合⼀,是⼊世与出世的合⼀,政教的合⼀,不能分开。

12.出世是内圣之道,⼊世是外⽤,能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具体的事功贡献于社会⼈类,这就是圣⼈之⽤。所以上古的圣⼈伏羲、神农、黄帝,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祖,他们⼀路下来,都是⾛的“内圣外王”之道。⼦有三畏:畏天命,畏⼤⼈,畏圣⼈之⾔。⼈⽣如果没有可怕的,⽆所畏惧就完了,譬如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可怕的?⼀定有,如怕⽼了怎么办?前途怎么样?没有钱怎么办?没车⼦坐怎么办?都怕,⼀天到晚都在怕。⼈⽣要找⼀个所怕的。孔⼦教我们要找畏惧,没有畏惧不⾏。

论道家

13.“拨乱反正”的都是道家⼈物。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的都是道家⼈物。细读中国⼏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个秘密。每⼀个朝代,在其⿍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个共同的秘诀,简⾔之,就是“内⽤黄⽼,外⽰儒术”。⾃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名和利都是假的世界上的⼈,就是为了名与利。我们仔细研究⼈⽣,从哲学的观点看,有时候觉得⼈⽣⾮常可笑,很多⾮常虚假的东西。

14.举个例子:像名叫张三或李四的,只是⼀个代号,可是他名叫张三以后,你要骂⼀声“张三混蛋”,那他⾮要与你打架不可。事实上,那个虚名,与他本⾝毫不相⼲,连⼈的⾝体也是不相⼲的,⼈最后死的时候,⾝体也不会跟着⾛啊!利也同样是假的,不过⼀般⼈不了解,只想到没有钱如何吃饭!拿这个理由来孜孜为利。古⼈有两句名诗:“名利本为浮世重,世间能有⼏⼈抛。”名利在世界上是最严重的,世界上能有⼏个⼈抛去不顾呢?

15.“⽆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讲“⽆为之治”,“⽆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为”是包含⼀切,“⽆形⽆象”,静态达到天下太平,是这个“⽆为”。所以“⽆为”也包括⼀切的“有为”。⽼⼦五千⾔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活,能慢⼀步蛮好的,⽣命的原则若是合乎“动之徐⽣”,那将很好。任何事情,任何⾏为,能慢⼀步蛮好的。我们的寿命,欲想保持长久,在年纪⼤的⼈来说,就不能过“盈”过“满”。

16.如何做⼤事。“天下⼤事,必作于细”,我们经常引⽤曾国藩的话“⼤处着眼,⼩处着⼿”,因为曾国藩深懂⽼⼦的道理,深懂道家。也有的⼈说只看⼤处,不必⽄⽄于⼩处;当然做事不能⽄⽄计较于⼩的地⽅,要顾全⼤局。但⼩处也要注意到,因为“天下⼤事,必作于细”,很⼩的、不相⼲的事,常常会产⽣⼤批漏。甚⾄于养⽣之道,也是如此。正统的道家是不出不⼊、也出也⼊。出世之学站在超越物理时空之外,道家是两⾯都通的,他始终站在中间,在中国的⽂化与政治中起着很⼤作⽤。

17.当时代、社会、国家出问题的时候,他出⼿了,所以救时代、救社会、救国家,出⼿的⼈多是道家的⼈物,历史上叫“拨乱反正”,把乱世变成太平,把⾛邪门歪道的拨回来变成正道。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叫“⾼⼠”,他们“别⾛⼀路”,有“⾼⼠”的传记。宋朝以后变个名称叫“处⼠”,“处⼠”是不出来的,隐在旁边,也就是“隐⼠”。这些中国知识分⼦或者说读书⼈,很多不求名不求利,但有道德有学问。我们⼏千年的历史,到清朝为⽌⼆⼗六部历史,这种⼈物并不少,都体现了道家⽂化的影响。这⼀点同⽼⼦《道德经》有绝对的关系。

18.道隐于⼩成。道,本来是天下的公道,⽆所不在,到处都存在,⽆古今,⽆中外,⽆来去,⽆⽣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是既然这个道存在,我怎么不能悟道呢?因为“道隐于⼩成”之故。⼀般⼈智慧⼩,度量⼜⼩,⼼想那个道啊,⼀定打坐起来,头顶像电灯泡⼀样放光,或者⾝上会摇起来,再不然会跳起来,再不然有天眼通,这些都是⼩成⼩玩意,⼩玩意来了,⼤道反⽽隐了。

19.道隐于⼩成,所以你永远不能了解⼤道。逍遥,就是超然于物外,在道家的观念⾥,整个宇宙天地就是⼀个⼤化学的锅炉,我们只不过 是⾥⾯的“化”物,受“化”的⼀个⼩分⼦⽽已。要如何把握那个能“化”,能“化”的是谁呢?把那个东西抓到了就得道了,就可以逍遥了,不然我们终是被“化”的,受变化⽽变化,做不了变化之主,造化之主。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够超然于物外, 超出了万物的范围以外,所以庄⼦告诉我们‘物化” 的⾃在。

20.静为什么重要。道家⽼⼦说过,“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静,静⽈复命”。这是天地间不易的原理。宇宙万物,不管哪种⽣物形态,它的⽣、发、茂、盛,都要归元到本⾝根本的蕴藏,就像草⽊⼀样,要有根。“归根⽈静,静⽈复命”,就是恢复⾃⼰本有的静态⽣命。⼼境要空,修道有成的⼈,脑⼦是⾮常清明空灵的。如同⼭⾕⼀样,空空洞洞,到⼭⾕⾥⼀叫,就有回声,反应很灵敏。为什么⼀个有智慧的⼈反应会那么灵敏?因为他的⼼境永远保持在空灵⽆着之中。

21.⼼境不空的⼈,便如庄⼦所说:“夫⼦犹有蓬之⼼也夫”,整个⼼都被蓬茅塞死了,等于现在骂⼈的话:“你的脑⼦是⽔泥做的,怎么那样不通窍。”整天迷迷糊糊,莫名其妙,岂不糟糕!⼼中不应被蓬茅堵住,⽽应海阔天空,空旷得纤尘不染。道家讲“清虚”,佛家讲空,空到极点,清虚到极点,这时候的智慧⾃然⾼远,反应也就灵敏。

22.⼈⽣最⼤的也是最后的问题。⽣死问题是⼈类根本问题,没有⼈不怀疑它,没有⼈不怕它。我们明了“道”的现象、“道”的作⽤,就知道我们本⾝的⽣命也是“道”所⽣,死亡也是回归到“道”的怀抱⾥去,那么我们就对⽣死往来的现象⽆所谓了。这个称为出世。⽣之与死,为⽣命之⼀变迁⽿。⾔其整体,则与天地同根,万物⼀体。⽣命变迁,如波分⽔合。故称⽣死者,为分段式之变迁也。

23.然当此⽣命旋转不停于轮回之间,谁为之主宰欤?⽈:⽆主宰,⾮⾃然,乃因缘之所⽣。“神仙⽆别法,只⽣欢喜不⽣愁”。修道想成神仙,没有另外⼀个法⼦,只要⼀切烦恼痛苦都丢掉放开,永远⾼兴,这样才会修成神仙。会不会成为神仙不管,⾄少可以冒充神仙,活得很快活。对啊!这⼀笑就好了。

24.⼼如⽌⽔。庄⼦借孔⼦的嘴讲出来,“⼈莫鉴于流⽔”,流⽔不能做镜,你⼼中像流⽔⼀样的杂念妄想不能静⽌,就永远不能见道;“⽽鉴于⽌⽔”,必须要把⼼波的识浪停⽌,静⽌,才可以明⼼见性。他说,“唯⽌能⽌众⽌”,唯有真达到⽌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切的动相。如果⼼念不能像⽌⽔⼀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慧,永远不能悟道;⽽⽣命之流,永远没有办法⾃⼰作主,永远没有办法了脱⽣死。我们⼈的思想的紊乱、痛苦、烦恼,就是因为⼼念不能得⽌;⼼念得⽌是⼀个内在的基本修养,然后外在的⾏为也要做到⽌。

论佛家

25.真正的佛学在中国。“释”就是印度来的佛学,代表整个印度⽂化的精华,它从东汉末年开始传⼊中国,⼀直到宋代。宋朝以后,印度本⾝已没有真正的佛学,⽽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思想及婆罗门教等所占据,佛学思想在印度弱化了。现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学,只有到中国来。欧洲⼈乃⾄⽇本⼈讲的那⼀套是不正确的。

26.佛法的基本道理只有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净其意,是诸佛教。”每次念到这四句话,我个⼈都会感到惭愧,能够做到多少,实在是没把握。‘诸恶莫作’已经太难了,这还是消极地⾏善;‘众善奉⾏’是积极地⾏善,真菩萨⾏⼀定要做到。

27.佛家只说两个字——⽆常。佛学为什么讲⽆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搞的。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必有堕落,合会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原则。

28.成佛是什么境界?“⽆取⽆证”,学佛很难吧!你还以为真有所得呀!⼀般世间凡夫学佛修道都是以有所得之⼼在修,那么,不修⾏不做功夫⾏吗?搞不好落⼊畜⽣、地狱之中。《⼼经》也告诉我们:“不⽣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修了⼀万年,不增,没有多⼀点;你不修它,它少了没有?没有,不减。上天堂,它没有变成纯净⼀点;下地狱,它也没有变得污秽⼀点;不垢不净。下地狱受苦,谁在受苦?⾃性晓得在受苦;上天堂享福,谁在享福?也是⾃性知道在享福。

29.我们⼀般⼈都在苦、乐、忧、喜的感受中,苦、乐是属于⽣理的感受,忧、喜是属于⼼理的感受。舍,都把它空掉,若能把苦、乐、忧、喜的感受都空掉,那就是不苦不乐,就是极乐。《⾦刚经》超越了⼀切宗教性,也包含了⼀切宗教性。在中国⽂化中,⾦刚经是影响⾮常⼤的⼀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研究⾦刚经,念诵⾦刚经,因⾦刚经⽽得到感应,因⾦刚经⽽悟道成道。

30.⾦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部,它最伟⼤之处,是超越了⼀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切宗教性。我们研究⾦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刚经⾥说:「⼀切贤圣,皆以⽆为法⽽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切圣贤,⼀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式有所不同⽽已。

31.佛教、佛学、佛法这三个范围不同,我佩服的、皈依的、信仰的,是佛法。佛教是个宗教,到庙上修个佛像,拜拜,这是宗教。真正的佛教反对拜偶像,佛反对拜偶像,是后世把他供起来的……你问我信仰什么,我信仰睡觉。就像刚才第⼀位先⽣问的“⽆所住⽽⽣其⼼”。⼀切不受拘束。学佛就是为了破除魔障,⼈⽣到处是魔,开眼闭眼都是魔。罗汉在中⽂的意义是杀烦恼贼,翻成杀贼不是太⾼明,所以还是⽤罗汉。

32.⼈⽣有四种魔:烦恼魔、阴魔、死魔、天魔。第⼀个烦恼魔我们就解脱不了。可是要注意,佛学说⼈⽣是烦恼的,烦恼不是痛苦,⽐痛苦轻,讨厌就是烦,觉得头痛就是恼。⼈⽣随时随地有烦恼,这是个魔障。魔字在古代是⽤磨,就是磨练之意,到了隋唐以后把磨字下⾯换成了⿁字,这下⼦糟了,磨变成了红眉⽑绿眼睛的魔了。佛法就在魔法中,佛道就在魔道中⽽佛法在哪⾥呢?佛法就在魔法中,佛道就在魔道中,所以转烦恼就成菩提。你求没有烦恼,那就不能作佛事。

33.佛法的标记是莲花,天主教的标记是⼗字架,其实是卍字拆开来的,也是个圆圈拆开的,回教的标记是半个⽉亮。莲花的特性是它不长在⼲净的地⽅,那泥巴越脏,莲花长得越好。它另⼀个特性是花果同时,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花⼀开就有莲蓬,蓬中就有莲⼦。学佛的⼈常想⾛清⾼的路线,但是清⾼是不能成道业的。所以菩萨要⼊世,进⼊烦恼圈⼦去锻炼⾃⼰,才是佛道。

34.世界上最⾼明的⼈,往往最平凡真正的佛法是超越⼀切宗教、哲学、⼀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说,真正的智慧成就,即⾮般若波罗密;智慧到了极点啊,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这也等于⽼⼦说的,⼤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极点,就是最平淡的⼈。世界上最⾼明的⼈,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伟⼤。

35.世间法就是佛法。因为佛讲这个⼤智慧成就,般若波罗密,就是智慧到彼岸,所以有些学佛的⼈,就天天去求智慧。般若波罗密,即⾮般若波罗密,成佛的那个智慧,不要向外求啊!它并不离开世间的⼀切。世间法就是佛法,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这⼀点要特别了解,千万不要认为般若波罗密有⼀个特殊的智慧,会⼀下蹦出来开悟,很多⼈都有这个错误的观念。

36.佛告诉你般若波罗密,即⾮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切世间的学问、智慧、思想,⼀切世间的事,在在处处都可以使你悟道。所以啊!⼀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学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这样才可以学佛。⼈⽣的遭遇,⼀切各有因果,不怨恨他⼈,也不羡慕他⼈。真正的佛学讲因果报应并不是迷信的话,⽽是⼀句很科学的话。你昨天骂了⼈家,当时⼈家对你笑笑,⼼⾥已经有了仇恨,有机会他⼀定会报答你的,不会客⽓。这就是因果,这就叫做业。

37.佛眼看世间,⼀切众⽣皆在病中。病从何来?病从业⽣。每个⼈的因果报应不同,⾝体健康情况都不同,有些⼈天⽣⾝体健康,到了七⼋⼗岁,还步履轻便,精神奕奕;有的⼈⼀年三百六⼗五天,不在病中即愁中;另有些业⼒重的⼈,没病还⾃认为有病,到处求神问⼘找药吃。业从哪⾥来?业由⼼造。换句话说,要如何才能⾝⼼⽆病呢?很简单,发清净⼼,就可以远离诸病。

 

结束!

感谢诵读,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请帮忙点赞、收藏、小鱼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