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第1章)
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zhōng);发而皆中(zhòng)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
原文(第2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dàn)也。
译文(第2章)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
原文(第3章)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xiǎn)能久矣!”
译文(第3章)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
原文(第4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zhī)之矣,知(zhì)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xiào)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xiǎn)能知味也。”
译文(第4章)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
原文(第5章)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第5章)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
原文(第6章)
子日:“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gǔ)擭(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bi)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jī)守也。”
译文(第6章)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
原文(第7章)
子日:“回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yīng)而弗失之矣。”
译文(第7章)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
原文(第8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dǎo)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第8章)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
原文(第9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rèn)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jiǎo)!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sāi)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第9章)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
原文(第1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