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书房
南书房在乾清门内西侧,是辅导皇帝学习,解答皇帝自学中问题,编辑整理皇帝诗文 的中央机构。
南书房是康熙皇帝时创建的,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如命,勤奋好学的皇帝。
康熙 5 岁读书,8 岁继位,14 岁亲政。少年康熙昼夜苦读《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等经典著作,字字熟背,从不自欺。康熙每天写千字练习书法,跟随祖母孝庄太后贴 身侍女学习蒙古语,跟随满洲师傅学习骑射和满语。他后来要求皇子皇孙在上书房读书, 每课读满一百遍,学习蒙古语、满洲语,学习骑射,接受汉族儒家教育,都是他早年读书 学习经验的总结和传承。
康熙成年以后,繁忙的军国大事激励他读书学习更加勤奋。临朝之后、夜深之时、旅 途之中,康熙读《周易》、《左传》,看《尚书》、《诗经》,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但困扰康 熙皇帝的是退朝之后、深夜之际,进入后宫能够陪同在皇帝身边的人除了太监就是侍卫, 他们只能在生活和安全上照顾皇帝,而不能做皇帝的文化秘书。于是,康熙就从翰林中选 拔博学而谨慎的张英搬到乾清门内西边办公,随时和皇帝磋商研讨文化知识,这就是南书 房的由来。
南书房开始只有张英一名翰林,张英早上 7 点到宫,晚上 7 点离宫,解决了康熙白天 读书学习问题。皇上晚上学习,需要咨询研讨问题,就要派人把张英叫进宫,费时费力。
有时错过了皇帝的兴头或思路,于是南书房人数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学士兼朝廷要员也先后到南书房供职。南书房陪伴了康熙一生,成为康熙以后雍正、乾隆等朝皇帝的固定服务机关。
南书房还有不少编外的西方科学家。康熙 40 岁时得了疟疾,这是一种被蚊虫叮咬后形成的传染病,人忽冷忽热,中草药很难快速治愈,当年很多中国人死于疟疾。西方传教士 洪若翰、刘应等为宫中进献西药奎宁,治好了他的病。由此,康熙对西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宫里设立实验室,炼制西药,并亲临观看。中国当时有一种传染病叫天花,顺治就系染天花而死。康熙破除旧习,命人先给自己的子女及宫里人种痘,然后推广给蒙古 49
旗部民,使千万人因种痘而免于死亡。他还命人将西方《人体解剖学》等医学书籍翻译成 汉文、满文,命人进宫讲解,吸收西方医学知识。并在乾清宫召见法国人白晋、张诚等 6 位自然科学家,接受他们献上的科技书籍和科学仪器,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康熙命皇子 学习观察天象,观察日食,推算天文历法。组织人员对中国大地进行地理测绘,于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绘制了著名的《皇舆全览图》,为世界地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3 年法国巴黎在凡尔赛宫举办“康熙大帝展”,展出康熙珍藏的科学仪器有:1642 年制造的手摇计算机、铜镀金比例规、刻有“康熙御制”的角尺、楠木精致的平面和立体 几何模型、银质和木质的绘图仪、御制简平仪、罗盘等。康熙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热爱自 然科学的皇帝。现在闻名于大家学习生涯中的方程,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元、次、根这些都是康熙皇帝命名的。
南书房随着康熙皇帝执政时间延长,原本就年龄较大的翰林重臣逐渐年老体衰,出入宫廷困难。康熙特别准许南书房年老体弱的翰林可以在东华门换乘皇宫内代步马匹行走宫内,与皇子享受同等待遇,这是旷古未有的巨大特权。康熙尊重知识,尊重南书房大臣,爱惜人才,爱惜程度到了死罪免罚的地步。南书房翰林何焯才思敏捷,不拘小节,年龄比康熙小 10 岁。康熙帝 56 岁那年夏季的三伏天,南书房小屋闷热难耐,何焯脱光上衣坐在屋里休息,忽然康熙驾临,事先也没传旨,何焯吓的急忙钻进冬天烧火的炉膛里,连衣服都来不及披上。过了一会儿何焯误以为皇帝走了,便在膛里问:老头子走了?何焯光着上身口称老头子,在皇权社会是杀头之罪。康熙看何焯是南书房人,叫他披上衣服,解释老头子含义。何焯惊惶之下,顺口就说“先天不老谓之老,首出庶物谓之头,父天母地谓之子,老头子也”。康熙当场赦免何焯大不敬之罪,在朝野传为佳话。现代人演义清朝故事,把这件事放到乾隆和纪晓岚身上,真实历史是康熙和何焯的一段轶事。
相传,南书房还是少年康熙智擒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的权臣鳌拜的地方。体现了康熙超长的智慧和杰出的政治天赋。
上书房
上书房位于乾清门内东侧,是帝王教育培养皇子皇孙的学校,是皇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对帝制时代的宫廷生活误读颇多,了解皇帝的子女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