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这样过日子
第五章 古人养生很拼的
第四篇:古代冬季取暖的N种方法
01
现代人的冬天,基本上离不开暖气、空调,再不济也会有火炉、火箱、电取暖灯、暖宝宝……为人御寒保暖。可在没有暖气和空调的古代,人们如何过冬?
从火堆到火塘
对生活在温带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尤其是对距今约28万年的辽宁营口金牛山人来说,要度过一年当中最难挨的一段时光,唯有靠火。火的使用和控制,是人类数百万年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有了火,先民们告别“茹毛饮血”,吃上熟食,这一饮食习惯的改变,间接促进了人类大脑、体质的进化。据测定,金牛山人脑容量为1390毫升,比周口店北京人脑容量平均值(1088毫升)多,接近现代东亚人脑容量平均值(1415毫升)。他们虽然不会人工取火,但已想尽各种办法将火引入山洞,通过不断添加树枝、柴草的方式保持火的燃烧,并在固定的地方保存火种,借此抵御寒冷的侵袭与野兽的攻击。
02
考古学家曾在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大量用火遗迹和遗物,仅灰烬堆就发现了十一个,其平面、剖面都比较规整,灰烬堆周围,遍布烧骨和被火烧过的石块。专家推测,金牛山人经长期摸索,已学会在火堆旁垒起圆形的石头圈,以便更好地维持火势,保存火种。白天,他们外出打猎,采集植物和果实,晚上回到洞穴后,扒开封火的火堆,围坐在一起,享受烤好的美食,度过漫漫冬夜。
新石器时代,随着人们由狩猎、采集向农耕生活方式的转变,因烧烤、取暖生起的火堆被搬到了室内,早已掌握人工取火的仰韶文化居民们,在其定居的房屋中心部位,往往会挖出一个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用来生火取暖和做饭,这就是火塘的由来。
03
火塘形态多呈不规则的圆形、方形或是瓢形,位置一般面对门道,既有助于吸收氧气助燃,又能阻挡寒风。火塘边上有时还埋有陶罐,罐中满是火种炭灰,可随时将火塘的火重新点燃。人们的室内生活基本围绕火塘展开,烹饪、进食、取暖、议事、睡眠都在火塘边进行,商周时代也是如此。一直到现在,火塘仍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家庭的核心场所,在普米族、纳西族、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人眼中,火塘不仅用来烹饪、取暖,也是最神圣的所在,是家族昌盛的象征。
最早的壁炉和温室
春秋时期,出现了可移动的取暖器具——燎炉。从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的“王子婴次”青铜炉(高11.3厘米、口纵45厘米、口横36.6厘米)可看出,此时火盆腹部较浅,形制小而简单。与炉配套出土的炭箕或漏铲,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这种小型火盆虽然便利,提供的热量终究有限,如何让整屋暖和起来,达到温热如春的效果,古人做出了很多探索。
▲春秋“王子婴次”青铜炉
此为烧炭燎炉,炉腹部浅,提供热量有限
04
有人发现地面被火烤热后不但不会潮湿,还会长时间保持适宜的热度,于是有意识地将地面烤热,坐卧其上,这种“烧地卧土”的取暖方式便是最早的火炕原型。春秋时期宋国一个叫作柳的宦官就是通过上述方式赢得了宋元公的宠爱。柳曾服侍宋平公多年,宋元公还是太子时就十分讨厌他,一度想置其于死地。宋平公去世后,失去靠山的柳想尽办法讨好宋元公。依规定,在寒冬十二月守丧,宋元公不得“衣狐裘,坐熊席”,但宋元公的席位总是暖和的,原来是柳预先用炭火将席位烤暖,待宋元公将至再将炭火去掉。屁股暖暖的宋元公一高兴,柳便保住了性命,再次成为宠臣。
05
不过,这种情况只适用于小范围取暖,毕竟大面积烧地太过消耗能源,又会在屋内产生大量烟尘。为了解决寒热不均、乌烟瘴气的情况,秦代建筑师们为秦王设计了大型取暖设施——壁炉。1974年在秦都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中发现的这些壁炉,宽1.2米,纵深1.1米,高1.02米,炉身由土坯砌造,炉膛呈覆瓮形,可使热气在膛内有充分回旋余地,便于炉烟迅速排出。“入”字形的炉顶有利于扩大散热面积。炉口前有灰坑,炉左侧有存放木炭的炭槽,木炭燃烧时间较长,可长时间保持室温。壁炉被发现时上部建筑已被毁坏,无法得知烟道样式。专家推测,发现的三座壁炉有两座供浴室采暖用,一座似高级统治者专用。
06
花椒不仅可以当作香料,还“性温”,将其捣碎了和泥涂在墙壁上可使人感觉到温暖,以花椒为保温材料的“温室”相继出现在西汉皇宫和贵族家中。典型代表如西汉未央宫里的“温室殿”。“温室殿”建于汉武帝时期,殿内“以椒涂壁”,设有壁炉,挂有大雁羽毛做成的帷幔,地上铺放着来自西域的毛毯。皇帝经常在此与朝臣商议国家大事。因椒泥良好的保温性能,“温室殿”冬季还可陈列花木,成为一时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