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633】 读物本·第58集丨每天读本书《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爱上足球运动 足球世界杯狂欢

作者:啊呜☘️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架空字数: 7292
6
8
14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摘自得到听书,本篇解读经济学是怎么影响体育比赛的?仅限习读,如侵既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11-28 23:12:33
更新时间2023-03-11 08:07:5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

图文来源于网络,仅限习读,如侵联删。

 

读文背景音01-09可以按个人喜好选择性播放,也可以自配舒缓的曲子诵读。

关于作者

托拜厄斯·莫斯科维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用行为经济学解读体育比赛的先驱者。

乔恩·沃特海姆,美国著名体育记者。

关于本书

本书是用行为经济学理论解读体育比赛的开山之作。作者在书中解释了主场优势、热手效应等常见现象,告诉我们认知偏差是怎样影响体育比赛的。

核心内容

第一,人类的认知偏差,如何对体育比赛产生影响。

第二,比赛中的随机性因素,是如何被过度解读的。

第三,如何看待赛场上的心理激励手段。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最新力作,《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这本书揭示了人类认知偏差对体育比赛的影响,让你更好地认识和分析藏在赛场比分和赛场行为背后的秘密。

       如果常看足球比赛的话,你一定知道,同一支球队在主场作战和客场作战的胜率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比如,很多人认为2018年世界杯赛场上,俄罗斯队能在缺乏大牌球星、赛前也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一路杀入八强,和它身为东道主、拥有主场优势是有很大关系的。那么,这种司空见惯的主场优势现象,是我们的错觉,还是有一个科学解释呢?这正是本书关注的主题。这本书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结合海量数据,对类似主场优势这样发生在体育比赛赛场上的现象,给出了严谨的科学解释。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分支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有三次颁给了行为经济学家,比如2017年获奖的理查德·塞勒。而本书作者之一莫斯科维茨教授,正是塞勒在芝加哥大学的同事。另一位作者沃特海姆,则是美国著名的体育记者,他也是莫斯科维茨教授少年时代的垒球队队友。多年过去,两人又合作完成了这样一本关于体育比赛的书,这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

       说起这本书,包括塞勒在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它将行为经济学理论和人类行为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和一般的行为经济学著作不同,这本书所关注的人类行为,突破了经济行为的范围,将体育活动也纳入了视野。而如果你掌握了行为经济学的方法,再去看体育比赛,也会对赛场上的各种现象得到更加透彻的认识。

       接下来,我为你提炼了三个方面的重点内容,这是用行为经济学揭秘体育比赛的关键:

第一,人类的认知偏差,如何对体育比赛产生影响。

第二,比赛中的随机性因素,是如何被过度解读的。

第三,如何看待赛场上的心理激励手段。

第一部分

       先说第一个方面的内容,人类的认知偏差如何对体育比赛产生影响。

       我们开头说,在2018年世界杯比赛中,东道主俄罗斯队赛前不被看好,但他们历史性地打进了八强,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这样的主场优势在体育比赛里非常常见,那么问题来了,主场优势是我们的错觉,还是真的存在呢?本书用海量数据证明,主场优势不仅仅是你的主观感受,它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不同运动项目中普遍存在。比如,在美国职业棒球联赛中,主队获胜概率是54.1%;在 NBA 中,主队获胜概率是62.7%;在意甲联赛中,这个概率高达67%。

       为什么会出现主场优势呢?最常见的解释有四种,一是主队在主场观众支持下状态更好,二是主队不用像客队一样赶路,三是主队对天气和环境更熟悉,四是主队的赛程安排比较有利。

       不过,这四种解释其实都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主场观众支持,这一点听上去挺有道理,不过,球场中坐满主队观众,大家朝你呐喊欢呼,真能让你竞技状态更好吗?数据证明,并非如此。本书选取了很有代表性的篮球比赛罚篮成功率,结果发现在20年里,整整23000多场 NBA 比赛中,主客队的成功率差不多都是75.9%。其他运动的情况也是相似的,证明不了主场观众真能帮助主队提高水平。

       再说交通因素,在中国、美国、俄罗斯这种幅员辽阔的大国,客场比赛的舟车劳顿肯定存在,但是像荷兰、比利时、奥地利这样的国家,国土面积就那么大,跟中国一个省的面积差不多,主客队交通差别可以忽略不计,更何况还有同城较量的情况。即便是主客两队都在同一城市,在谁的主场打比赛,对胜率仍然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交通因素也讲不通。至于天气和环境因素,也是类似的,既解释不了国家面积小也解释不了同城较量的情况。

       最后说说赛程因素,在某些比赛中,确实有主客队赛程安排不同的情况。例如在 NBA 常规赛中,大多数被安排连续两天比赛的都是客队,这会消耗客队的体力,显然对主队非常有利。不过,大多数运动并不存在这种差异,但主场优势还是明显存在。

       本书认为,要解释主场优势这个问题,你应该把焦点放在一个环节,那就是裁判因素。裁判的主观判断,给主队和客队的差别待遇,才是导致主队总是更容易获胜的关键原因。

       比如在足球赛场上,比赛的一般时长是90分钟,不过在结束前,主裁判会根据比赛过程中球员受伤、换人等情况,计算伤停补时的时间,这个伤停补时阶段往往是逆转的关键时刻。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750场比赛的数据说明,主队领先时,裁判判定的伤停补时长度相对较短,平均为2分钟,有利于主队维持领先;但如果主队落后的话,伤停补时的长度就会明显变长,平均达到4分钟,有利于主队追平比分。在 NBA 赛场,每场比赛主队平均比客队多得到1~1.5个罚球机会;在北美冰球联赛 NHL 赛场,主队受到的判罚要少20%;在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 NFL 赛场,主队平均每场比赛少受到半次处罚……这些比赛的判罚都是依赖裁判的主观判断。有意思的是,橄榄球大联盟 NFL 引入视频回放和申诉机制之后,主队的胜率优势就大幅度下滑了。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裁判在赛场上偏袒主队呢?你可能会说,是不是主队贿赂了裁判?但是本书认为,没有证据证明裁判都会接受主队贿赂,大多数裁判还是正直的专业人士。那为什么裁判会偏袒主队呢?这就要说到人们与生俱来的认知偏差。

       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很多书里都说过,传统经济学将人类假设为一种理性的经济动物,有能力做出最好的选择和决策,但是行为经济学推翻了这个假设,它参照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运用实验和数据证明,人类其实并没有那么理性,人的决策总是会受到各种认知偏差影响,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质。

       有一种重要的认知偏差,叫从众效应。心理学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会受到社会环境以及周围其他人意见和观点的影响,你会顺从于群体的意见,这就叫做从众效应。心理学家阿希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给志愿者一条线段 A,再给他们三条长度明显不同的线段 BCD,让他们在其中选出一条和 A 长度最接近的。结果发现,如果是单独询问志愿者,选择正确率接近100%;而如果把你放在一个小组中,小组其他成员都是事先安排的托儿,用错误选择来影响你,那正确率就连一半都不到了。

       说回体育比赛,对裁判来说,他们的工作面临巨大压力,需要在高速激烈的对抗中做出快速判断,而周围主队观众的狂热呼喊,显然会对他们的判断造成影响。按照心理学理论,裁判未必会有意识地偏袒主队,但他们身处的主场环境,会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受到周围人群情绪和意见的影响,在面对复杂情况、特别是模糊情况时,裁判会不由自主地做出有利于主队的裁决。而且,主场观众人数越多,力量越强大,对判罚产生的影响就会越明显,主场优势就会更加显著。在欧洲足球赛场,观众人数比较少的比赛,主队胜率只有57%,但在观众人数比较多的比赛中,主队胜率则达到了惊人的78%。

       这就是从众效应,对体育比赛产生的影响就是主场优势,主队更容易获胜。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另一种影响体育比赛的认知偏差,损失厌恶心理。

       我们还是先从比赛说起。1968年,哈佛和耶鲁这两所大学进行了一场年度橄榄球比赛,双方都非常看重这场比赛。在离比赛结束还有不到一分钟的时候,耶鲁以29比13大幅度领先,耶鲁球迷都准备庆祝胜利了。就在这时候,比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转折,哈佛在最后的42秒钟之内连夺16分,双方以29比29的平局收场。面对这样的平局,哈佛一方欣喜若狂,耶鲁一方则几乎崩溃。40年后,这场比赛被拍成一部电影,名字叫《哈佛以29比29击败耶鲁》。

       你看,同样是平局,原本领先的耶鲁觉得自己输了,原本落后的哈佛觉得自己赢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这就是损失厌恶心理在体育比赛中的体现。损失厌恶心理说的是,当你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你会认为损失更加难以忍受。也就是说,你失去一块钱的痛苦,远远大于赢得一块钱的快乐。各种行为心理学著作对于损失厌恶心理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而本书第一次提示我们注意,体育赛场上的很多现象背后其实也都是损失厌恶心理在起作用。

       比如在高尔夫赛场,沃顿商学院的两位教授研究了421名球手的比赛数据,他们发现,球手们在击球进洞前的最后一次挥杆,如果目标不一样的话,成功率也不一样。我们假设一种情况,某个球洞的标准杆是4杆,球手已经打了3杆,接下来还剩一杆,有机会进洞,如果进了,他会得到标准杆的成绩,因此,最后这次挥杆,球手的目标就是标准杆。另外一种情况,还是这个洞,如果他先前只打了2杆,那么最后一次挥杆,目标就是比标准杆低一杆,也就是小鸟球。数据显示,如果选手挥杆的目标是打个小鸟球,成功率就会比较低,如果目标是打标准杆的话,成功率则会高出许多,哪怕一向临危不乱的老虎伍兹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选手在心里认为,如果小鸟球没成功,相当于没有得到收益;而如果标准杆没成功的话,就等于遭受了损失。损失厌恶心理让他们在以标准杆为目标时全力以赴,而如果是以小鸟球为目标,则会出现精力涣散、打法保守的情况,成功率出现明显差异,也就不难理解了。

       损失厌恶效应不光只影响运动员,也会影响教练。在有些情况下,教练宁可选择没有什么事实依据的保守打法,也不愿意冒风险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策略。拿 NBA 比赛为例,因为球员犯规6次就要出局,所以在一名球员犯规5次之后,教练会主动让他下场坐板凳,这是长期以来 NBA 教练的主流策略。不过,科学家们在分析了5000多场比赛以后发现,如果把犯规5次的球员留在赛场上而不是让他下场,能提高大约12%的胜率。道理很简单,留在场上,他可能在某个时候出局,要是让他下场呢,他就等于马上出局了。其实很多教练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却依然愿意随大流墨守成规,这就是损失厌恶效应在起作用。如果遵照惯例,让球员坐板凳,比赛输了,没人会怪罪你,而如果你让球员继续比赛,球员碰巧犯了6次规,被罚下场,结果比赛输了,你肯定会被媒体和球迷骂个狗血喷头,连老板的信任都会动摇。即使数据显示让球员留在场上更有利,教练们也愿意放弃明显的收益,以避开个人可能遭受损失的微小可能性,这种教练极度厌恶的损失,不是输球,而是声名受损,丢掉工作。

       前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人类的认知偏差如何对体育比赛产生影响。人的行为和决策无法摆脱认知偏差的影响,在各种认知偏差之中,对比赛影响最大的是从众效应和损失厌恶心理。其中,裁判面对主场观众的从众效应,导致很多运动比赛中出现了明显的主场优势;损失厌恶心理则会导致运动员的状态会因为目标不同出现巨大起伏,也导致教练墨守成规,不思进取。

第二部分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第二个重点内容,比赛中的随机性因素是如何被过度解读的。

       在2018年世界杯比赛中,卫冕冠军、国际足联排名第一的德国队,0比2输给了排名第五十七的韩国队,无缘十六强。这样的冷门结果有很强的偶然性,而这样的随机和偶然本身就是体育比赛的魅力之一。不过,心理学认为,人类直觉思维对随机性的理解是比较差劲的,而且,人类的心理特质中间存在一种将随机现象过度解读的倾向,总想要在随机的偶然现象中找出所谓的因果关系。比如二战期间,德国用 V2 导弹轰炸英国伦敦,英国军方将导弹的落点记录下来,努力想找出其中的规律,推断德国的战略意图。分析来分析去,数学家就说,导弹落点的分布其实是随机的,军方还不愿意相信。直到后来盟军战胜德国,得到 V2 导弹的技术资料,才明白原来这种导弹的精度很差,德国根本没有选定目标打击的能力,基本上就是炸到哪里算哪里。

       本书发现,体育赛场上也存在这种将随机现象过度解读的情况,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热手效应。你如果常看篮球比赛就知道,如果某个队员连续投篮命中,其他队员就会相信他的手感好,连观众都会呼喊大家把球传给他,让他保持这种高命中率。来自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三位行为心理学教授,对篮球场上的这种热手效应进行了研究。他们先是采访了球迷,发现有91%的人认为,球员如果前两三个球连续投进的话,下一个球投中的机会更大。但是,他们对一些 NBA 球队比如费城76人、波士顿凯尔特人等球队的球员比赛数据进行了分析,甚至组织康奈尔大学校队进行了实验,都没有发现热手效应存在的任何证据,球员先前的投篮表现对下一次投篮的成功率没有任何明显的影响。

       对队员来说,这种连续投篮命中的所谓热手效应其实是不存在的,那么对于球队来说,是否存在因为连续得分而出现的所谓势头呢?也有很多人相信,球队连续得分,就会形成某种势头,接下来的进攻也会格外犀利。不过,在考察了3500场 NBA 比赛的数据之后,本书指出,这种势头效应同样是不存在的。研究发现,如果一支球队在前一分钟连得6分或者6分以上,平均起来下一分钟就会被对手反超0.31分。如果将考察的时间单位从一分钟延长到两分钟、五分钟和十分钟,结论也是一样的,势头效应不存在,相反的,在连续得分之后,反倒更容易出现逆转。

       这种对所谓热手效应和连续得分势头的迷信,反映了人类的直觉思维对于随机现象和概率问题的理解是很薄弱的,总是想把随机现象解释成因果关系。另外,球员在投进两三个球之后,接下来连续进攻得分,这样的情况总是令人热血沸腾,容易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印象太深刻了,就会让人错误地认为这样的现象具有普遍性,这可能也是人们相信热手效应存在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种所谓的“冰镇策略”。在篮球场上,就是当比赛到了最后关头,一方得到罚球机会,罚球手走向罚球线的时候,对方教练常常会要求暂停,他们相信这样的暂停策略可以冰镇对方的罚球手,让对方罚球的成功率下降。但是,本书考察了数百场比赛之后发现,像这种在压力之下的罚球情况,如果对手采取叫暂停的冰镇策略,罚球成功率为76%,如果对手不采取冰镇策略,成功率也是76%,没有任何差别。显然,冰镇策略既没有道理,也没有意义,它的背后还是一种人类对随机现象的过度解读。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二个重点内容,比赛中的随机性因素是如何被过度解读的。体育比赛中有很多偶然和随机现象,不过,因为人类直觉思维对随机现象的理解比较差劲,总是试图从随机现象中找到因果关系,常常就会导致过度解读随机因素。例如篮球场上的热手效应,相信连续投篮得手的球员还会继续投篮得分;还有冰镇策略,认为叫暂停打断对方罚球能够影响对方的罚球成功率。但是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表明,热手效应和冰镇策略都是没有道理的,只是对随机因素的过度解读。

第三部分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第三个重点内容,如何看待赛场上的心理激励手段。

       球场上有句话,叫做“夺冠靠防守”,在篮球、足球等很多领域,不管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球迷都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1991年,乔丹率领芝加哥公牛队夺得 NBA 总冠军,捧起奖杯时,乔丹说,我们是靠防守夺冠的。1996年~1998年,公牛队连续三年夺冠,而乔丹每一次都会强调夺冠靠防守。这句话仿佛成了赛场上的铁律。那这句话科学吗?书里说,实际上这句话就是在人类心理特质的基础上形成的激励手段。

       我们来看看 NBA 比赛的数据。先做个定义,以赛季每场平均得分来衡量一支球队的进攻能力,以每场平均丢分来衡量防守能力。然后我们发现,在从1947年~2010年的历年季后赛中,如果一支球队的防守能力比对手强,它将有54.4%的概率获胜,可是,如果它的进攻能力比对手强的话,胜率将会达到54.8%,防守并没有显示出特别的优势。为啥两个概率相加会大于100%呢?因为有的球队进攻和防守都很出色。而橄榄球联赛 NFL 的情况也是相似的,在将近10000场常规赛中,防守较好球队的胜率是66.5%,进攻较好球队的胜率则是67.4%。

       你看,数据不支持“夺冠靠防守”这句话,那为什么大家还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上呢?本书认为,进攻的球员进球以后,会迎来大量的鲜花、掌声、赞扬和好评,他们对球队的贡献也更容易通过数据呈现出来,更容易获得相应的回报,不需要额外激励,就连获得广告合同的机会,进攻的球员都会更多一些,但防守球员更容易被忽视,他们的贡献也比较难以通过数据衡量,所以,他们天然需要更多的心理激励,鼓励他们在不被人关注的情况下默默地为球队做贡献。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也就是我们前边说过损失厌恶心理。如果防守球员因为防守失利导致丢分,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可能来自于球迷、教练和队友,还可能来自自己的内心,要是进攻的球员进球失败,可不会承受这么大的压力。你想想,防守球员尽干脏活累活,本来就不容易出彩,还动不动就会因为丢球承受更多的压力和指责,如果不给他们特别的关心和尊重,如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呢?所以,乔丹一次次强调夺冠靠防守,这种说法虽然不符合球队表现的实际情况,却有利于团结和激励防守球员,肯定他们工作的意义,激发他们的活力。这种特殊的激励机制,符合人的心理特质。

       说完“夺冠靠防守”,我们再来说一句球场上经常出现的话,叫做“赢球靠团队”。乍一听,你可能觉得这话也没问题,像足球、篮球这种群体性项目,如果球员的实力都很强,不就很容易获胜吗?但实际上,这句话也不符合数据分析的结果。书里说了一项对 NBA 比赛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球员天赋分布比较集中的球队,比球员天赋比较平均的球队更容易打进总决赛,赢得总冠军。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球队里有一名超级球星加上四名相对较弱的球员,比五名比较出色的球员更容易获胜。如果一支队伍的花名册里没有全明星球员,那它赢得总冠军的概率是多少呢?只有0.9%,基本上可以忽略了。

       你看,在篮球这种群体性项目里,少数球星对整支球队的提升作用是立竿见影的。那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呢?就连球星自己也要强调团队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心理机制,一方面,球星在鲜花、掌声、金钱、荣誉方面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激励;另一方面,其他球员却往往活在球星的阴影中,他们需要额外的关注和激励。毕竟,球星再厉害,也不能靠单打独斗取得胜利。

       总结一下这一部分,我们讲了体育赛场上独特的心理激励机制,一个是“夺冠靠防守”,另一个是“赢球靠团队”,实际上,依靠进攻的球队获胜概率会更大,以及超级球星带领的球队也比没有球星的球队更容易获得冠军。球场上之所以会流行这样的说法,是因为要给那些不受关注的球员更多鼓励,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斗志。

总结

       说到这,这本书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谈了人类的认知偏差如何对体育比赛产生影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观众都是人,他们的行为决策无法摆脱人类认知偏差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从众效应和损失厌恶效应。裁判面对主场观众的从众效应,导致了主场优势;运动员的损失厌恶效应,则导致了在目标不同的情况下,运动员竞技状态产生巨大起伏,也导致了教练员的墨守成规,不思进取。

       然后,我们谈了比赛中的随机性因素是如何被过度解读的。人类的直觉思维对随机现象的理解比较薄弱,总是试图用因果关系来解读随机现象,这种过度解读也会体现在体育赛场上。例如,篮球场上的热手效应,相信连续投篮得手的球员还会继续投篮得分;还有冰镇策略,认为叫暂停打断对方罚球能够影响对方的罚球成功率。而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表明,热手效应和冰镇策略都是没有道理的,只是对随机因素的过度解读。

       最后,我们谈了体育比赛中的心理激励机制,“夺冠靠防守”和“赢球靠团队”。大家对“夺冠靠防守”的强调,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激励。对比赛数据的研究分析表明,其实防守并不比进攻更有价值,但是仍然需要反复强调“夺冠靠防守”,这是对防守球员的一种额外激励。防守球员更难出彩,更难获得关注,因为损失厌恶效应的存在,还常常因为丢球而承受更大的压力,因此必须给予他们额外的关注与心理激励。“赢球靠团队”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对那些球星阴影之下的普通球员给予的额外关注与心理激励。

划重点: